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符號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miotics
作者: 葉乃靜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符號學為一門研究符號的科學。但在索緒爾的術語中,信號(signal)、指引(index)、圖示(icon)、象徵(symbol)等都是符號(sign)的替用詞。這些詞具有的共同要素是,他們都指稱兩個關係項之間的一種關係。這些詞彙之間並沒有競爭性,因此符號可以說是一個音像和一個概念的結合。索緒爾則以「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來指稱。  能指構成了表達面,所指構成了內容面。能指和所指的區分對符號學研究是很重要的。每一個面向又含有兩個層次,即形式和內質(substance)。形式是可以依語言學方法加以完全、簡明和一貫描述的,無須依賴語言學以外的前提;內質則是語言現象特點的總和,它必須依賴語言學以外的前提才能加以描述。多數的符號學系統,包括物品、姿勢、形象等,都有一種不介入意指作用的表達內質,但社會往往給予意指目的,例如雨衣本來是用於防雨,但可能用來標示某種天氣狀況。此也是符號學的社會學意義,它反應出社會共同的記憶。所指不是指一件事或物,而是該事或物的心理現象。因此,可以說能指是一種中介物,意指能通過他們來言說的東西,所指則有天然語言中的符號所取代。例如運動衫(能指),所指可能是「秋天在樹林中長時間散步」。  羅蘭巴特認為,符號學仍有待建立,因此還不可能提出任何一部符號學分析方法的手冊。而且,由於其普遍性(指它是一切符號系統的科學),符號學不可能被教授,除非這些符號系統是從經驗上構成的。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1988)。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北京:三聯。
參考資料:

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1988)。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北京:三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符號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