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點螵蛸鰹節蟲 - 教育百科
紅 | |
點 | |
螵 | |
蛸 | |
鰹 | |
節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Thaumaglossa laeta Arrow, 1915 紅點螵蛸鰹節蟲 鰹節蟲科(Dermest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50餘屬約1300種。這類小型甲蟲體長通常具有卵形而圓厚的身型,部份類群體型為長橢圓形,身體緊實,能歸縮在一起。觸角呈球桿狀或類似的形狀,全身披毛或鱗片,翅鞘多半沒有縱走溝紋,足較短小,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本科主要為食腐性,特別喜歡乾燥的動物質食物,如骨骸、毛皮、羽毛、肉乾、魚乾、昆蟲標本、起司、奶粉等,甚至羊毛衣物和地毯,也取食植物質的穀類、種子等,因此有些類群被列為居家、倉儲或博物館標本庫房的害蟲,但是也有博物館利用鰹節蟲的特性將脊椎動物屍體清理後變成骨骸標本,轉而成為有用的昆蟲。成蟲在野外也取食花粉或花蜜。幼蟲食性與成蟲類似或相同。有些類群專門寄生在螳螂的卵鞘裡。 鰹節蟲科在臺灣有8屬26種的紀錄。螵蛸鰹節蟲屬(Thaumaglossa)所屬的長棒鰹節蟲亞科/族(Megatominae/-ini)因為觸角末端節形成如奶油抹刀狀的三角形,故名「長棒」,但並非所有的長棒鰹節蟲族種類皆如此。螵蛸鰹節蟲的幼蟲專門以螳螂的卵鞘(螵蛸)為寄主,在臺灣有5種的紀錄,紅點螵蛸鰹節蟲因為翅鞘上有兩個明顯的大紅斑而得名,也是本種最容易辨識的特徵。體長2.8–3.3mm,全體黑色,前胸背板兩側被覆金黃色的長毛,翅鞘有兩個大紅斑,足亦為紅色。觸角末端膨大成半球形。本種的寄主對象未知,但同屬的其他種類如希氏螵蛸鰹節蟲(T. hilleri Reitter)有寄生大刀螳類(Tenodera spp.)螵蛸的紀錄。 本種分佈在日本、中國、臺灣與東南亞各地。在臺灣分佈在低海拔地區。 |
|
知識 1: 皆陸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紅點螵蛸鰹節蟲 |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科名: | 鰹節蟲科 |
中文亞科名: | 長棒鰹節蟲亞科 |
中文族名: | 長棒鰹節蟲族 |
拉丁種小名: | laeta |
拉丁族名: | Megatomini |
拉丁亞科名: | Megatominae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Dermestidae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中文總科名: | 長蠹蟲總科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屬名: | Thaumaglossa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華民國 |
中文目名: | 鞘翅目 |
拉丁目名: | Coleoptera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總科名: | Bostrich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紅點螵蛸鰹節蟲 |
英文名: | Thaumaglossa laeta |
描述: 紅點螵蛸鰹節蟲因為翅鞘上有兩個明顯的大紅斑而得名,也是本種最容易辨識的特徵。體長2.8–3.3mm,全體黑色,前胸背板兩側被覆金黃色的長毛,翅鞘有兩個大紅斑,足亦為紅色。觸角末端膨大成半球形。 |
|
分布: 本種分佈在日本、中國、臺灣與東南亞各地。 |
|
作者: | 鄭明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