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結構化表現測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uctured performance test
作者: 余民寧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份結構化表現測驗,可以作為在標準且有控制的情境下進行評量的工具。它的內容也許包括:事先說明測量的範圍、調整一部顯微鏡、遵守安全守則來啟動一部機器、或找出某個電器發生故障的部位等,而測量表現的情境則是非常有結構性的,它要求每位學生都能表現出相同的反應動作。   編製這樣的一份結構化表現測驗,所需要遵守的編製原則,也和編製其他類型試題的成就測驗一樣,不過比較複雜些。因為,測驗情境很難被完全控制和標準化,因此需要教師花較多的時間去準備和進行施測,並且測驗結果也比較難以評分。有時為了增進測驗情境的真實性,測驗情境就必須經過標準化,測驗指導語也必須詳細描述整個測驗情境所需要的表現是什麼、以及在什麼條件下該展示出什麼樣的表現等,以方便每位受試者都能明確遵守。   當使用結構化表現測驗時,也許需要設定可被接受的最低表現水準是什麼,它可能是有關測量的精確性(如:測量氣溫,精確到小數點以下第二位數)、適當的步驟和順序(如:依據適當的步驟順序,調整一部顯微鏡到理想的位置)、遵守操作規則(如:啟動一部機器前,先檢查所有的安全開關是否正常)、或表現的速度(如:在三分鐘內找出一部電器發生故障的部位)等(一般用來判斷表現良窳的共同標準),但不論採用何種標準作為判斷表現良窳的依據,都必須使用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方式,以可被觀察到的(observable)、測量到的(measurable)、及可被量化的(quantifiable)數字形式,來加以描述和界定可被接受的最低表現水準,如此的評量結果才會具有客觀性與公正性。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參考資料: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結構化表現測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