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ng qiū |
解釋:
人名。(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孔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ung Ch´iu (551B.C.-479B.C.) |
作者: | 蔣嘯琴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魯人,宋孔父嘉之後裔,父叔梁紇。字仲尼,或稱尼父。為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所教學生有七十二賢者。學生將其平日的言行記錄之,稱為《論語》。其儒學思想影響中國的政治、學術思想至鉅,故世人尊稱「孔子」。孔子曾隨施襄學琴,造詣很深。創作「取鼠操」、「宣父操」、「龜山操」等琴曲。孔子刪詩經,三百零五篇,並皆弦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之言。孔子以樂舞作為教學的方法,以禮樂相互為用。認為樂舞可了解〈一國人心之振靡,一國政治之隆污〉。舞的俯仰疾徐和歌的抑揚抗墜,不獨涵養性靈,而且於身體極為有益。其對樂舞的影響經過子夏的闡揚,以及公孫尼子著作『樂記』,使儒家之精神發展臻至完備。 |
|
參照: 《禮記》、《春秋》、《孔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