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吉李耶,約瑟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zilier, Joseph (l801-1868)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浪漫時期的芭蕾舞者及編舞家,他生於馬賽,雖然在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學習舞蹈,卻在1820年代早期在聖馬丁門劇院(Theatre de la Porte-Saint-Martin)開始他的表演生涯。在此劇院,他曾在布拉希(F. A. Blache)所編的《巴西猴 ── 求果》(Jocko, le Singe de Bresil, 1825)□為主要性格舞者。此舞作,可能是浪漫派大眾劇院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接著他在尚.柯拉理(Jean Coralli)所編的《理斯貝》(Lisbelle, 1825)、《居力維》(Gulliver, l826)、《拜訪瘋人院》(La visite à Bedlam, 1826)、《雪》(La Neige 1827)、《雷歐凱得》(Léocaide, l828)、《藝術家》(Les Artes, 1829)等舞作□表演。稍後受聘於巴黎歌劇院,演出那個時期最重要的舞作例如:塔伊歐尼(Taglioni)所編的《仙女》(La Sylphide, 1832)及《多瑙河的女孩》(La Fille du Danube)、柯拉理(Coralli)所編的《該死的跛子》(Le Diable Boiteux, 1836)及《舞蛛》(La Tarentule)和安東尼奧.戈哈(Antonio Guerra)所編的《毛一甘家族》(Les Mohicans, 1837)。在浪漫時期芭蕾舞中他是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他的演出的風範經常被抄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西猴 ── 求果》及《仙女》中首席男舞者的獨舞,這使他成為十九世紀最多才多藝的舞蹈家,以單人舞及雙人見長。從l839年開始,馬吉李耶成為芭蕾舞教師,推出帶有國家主義和浪漫風格混合式芭蕾,將傳統的浪漫旋律結合具有民族風格與主題的舞蹈,舞碼包括:《吉普賽》(La Gypsy, 1839)、《巴吉妲》(Paquita, l846)、《海盜》(Le Corsaire)、《馬可.斯巴達》(Marco Spada, 1857)及《精靈》(Les Elfes, 1856)。其中由戴維代滋(Develdez)編曲,卡洛達.葛麗絲(Carlotta Grisi)及呂西恩.裴堤帕(Lucien Petipa)搭擋演出的《巴吉妲》仍列在俄國芭蕾舞的目錄上,此劇還改編為一齣很美的電影。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吉李耶,約瑟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