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ū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ūn |
解釋:
[動] 1.不加以咀嚼就整個嚥下去。如:「吞服藥丸」、「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晉書.卷九五.藝術傳.單道開傳》:「恆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2.兼併、消滅。如:「侵吞」、「獨吞」。漢.桓寬《鹽鐵論.輕重》:「其後彊吞弱大兼小,并為六國。」《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袁紹存日,常有吞遼東之心。」 3.包含、容納。如:「氣吞山河」。《文選.陸機.辯亡論上》:「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名] 姓。如漢代有吞景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hu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不加咀嚼逕予嚥下。如:「吞服藥丸」、「狼吞虎嚥」、「囫圇吞棗」。《說文解字.口部》:「吞,咽也。」《晉書.卷九五.藝術列傳.單道開》:「恆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2. 兼併、消滅。如:「侵吞」、「獨吞」。《字彙.口部》:「吞,幷也,滅也。」漢.桓寬《鹽鐵論.輕重》:「其後彊吞弱、大兼小,並為六國。」《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袁紹存日,常有吞遼東之心。」 3. 包含、容納。如:「氣吞山河」。晉.陸機〈辯亡論上〉:「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4. 隱忍。《北史.卷八二.儒林列傳下.劉炫》:「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兩都相望,於別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闊死休,吞不復宣。」 5. 姓。如漢代有吞景雲。 |
|
注音: | ㄊㄨㄣ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吞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