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莎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shā[二]suō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ˋㄧㄣㄩㄥˋㄗˋㄖㄨˊ:「ㄕㄚㄕˋㄅㄧˇㄧㄚˋ」。
  2. ㄕㄚㄐㄧㄧˋㄓㄨㄥˇㄎㄨㄣㄔㄨㄥˊㄊㄧˇㄔㄤˊㄩㄝㄌㄧㄡˋㄍㄨㄥㄈㄣㄊㄧˇㄙㄜˋㄨㄟˊㄌㄩˋㄏㄨㄛˋㄏㄜˊㄙㄜˋㄧㄡˇㄅㄧㄢㄓㄨㄤˋㄔㄨˋㄐㄧㄠˇㄊㄡˊㄉㄧㄥˇㄑㄧㄢˊㄈㄤㄌㄧㄤˇㄘㄜˋㄧㄡˇㄈㄨˋㄧㄢˇㄧㄡˋㄑㄧㄢˊㄔˋㄧㄡˇㄊㄡˋㄇㄧㄥˊㄈㄚㄕㄥㄑㄧˋㄏㄡˋㄐㄧㄠˋㄑㄧㄤˊㄉㄚˋㄔㄨㄥˊㄨㄟˇㄉㄨㄢㄧㄡˇㄐㄧㄢˋㄓㄨㄤˋㄔㄢˇㄌㄨㄢˇㄑㄧˋㄓㄡˋㄈㄨˊㄘㄠˇㄘㄨㄥˊㄧㄝˋㄔㄨㄇㄧˋㄕˊㄏㄨㄟˋㄇㄛˊㄘㄚㄈㄚㄕㄥㄏㄨㄛˋㄔㄥㄨㄟˊㄌㄨㄛˋㄨㄟˇ」、「ㄈㄤˇ」。ㄖㄨˊ:「ㄕㄚㄐㄧㄔㄤˊㄗㄞˋㄒㄧㄚˋㄐㄧˋㄧㄝˋㄌㄧˇㄓㄣˋㄔˋㄗㄨㄛˋㄕㄥㄖㄠˇㄖㄣˊㄑㄧㄥㄇㄥˋ。」
注音:
解釋:

ㄙㄨㄛㄘㄠˇㄉㄨㄛㄋㄧㄢˊㄕㄥㄘㄠˇㄅㄣˇㄓˊㄨˋㄧㄝˋㄆㄧㄢˋㄒㄧˋㄔㄤˊㄧㄡˇㄆㄧㄥˊㄒㄧㄥˊㄇㄞˋㄏㄨㄚㄨㄟˊㄏㄨㄤˊㄏㄜˊㄙㄜˋㄉㄧˋㄒㄧㄚˋㄎㄨㄞˋㄍㄣㄔㄥㄨㄟˊㄒㄧㄤㄈㄨˋ」,ㄎㄜˇㄧˇㄖㄨˋㄧㄠˋㄧㄡˇㄐㄧㄢˋㄨㄟˋㄌㄧˇㄑㄧˋ調ㄊㄧㄠˊㄐㄧㄥㄉㄥˇㄍㄨㄥㄋㄥˊㄏㄨㄛˋㄔㄥㄨㄟˊㄌㄟˊㄍㄨㄥㄊㄡˊ」、「ㄒㄩˋㄍㄣㄘㄠˇ」。ㄖㄨˊ:「ㄙㄨㄛㄘㄠˇㄕˋㄔㄤˊㄐㄧㄢˋ˙ㄉㄜㄧㄝˇㄘㄠˇㄕˋㄏㄜˊ˙ㄉㄜㄕㄥㄓㄤˇㄏㄨㄢˊㄐㄧㄥˋㄕˋㄎㄨㄤˋㄉㄧˋㄏㄨㄛˋㄍㄥㄉ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ō
解釋:
  1. →莎草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
解釋:
  1. →莎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ō
解釋:
[名]
參見「莎草」條。
[形]
生有莎草的。如:「莎州」、「莎岸」。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
解釋:
動物名。指莎雞。一種似蚱蜢的昆蟲,色黑,有數重翅膀。常在夏季的夜晚振翅作聲,鳴聲急促似紡絲。也稱為「絡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a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s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ㄙㄨㄛ

1. 植物名。莎草,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產於原野沙地,莖高十至六十公分。葉細長質硬,深綠色,夏日由莖頂分歧生穗,開黃褐色小花,地下塊根稱為「香附」,可入藥,有健胃、理氣、調經等功能。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莎,鎬侯也。」《漢書.卷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布結縷,攢戾莎,揭車衡蘭。」唐.顏師古.注:「戾莎,言莎草相交戾也。」漢.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薇蕨荔苀。」或稱為「雷公頭」、「續根草」。

2. 生有莎草者。如:「莎州」、「莎岸」。唐.劉禹錫〈和竇中丞晚入容江作〉詩:「莎岸見長亭,煙林隔麗譙。」《西遊記》第三二回:「長老勒馬觀山,正在難行之處。只見那綠莎坡上,佇立著一個樵夫。」

㈡ㄕㄚ

動物名。指莎雞。一種似蚱蜢的昆蟲,色黑,有數重翅膀。常在夏季的夜晚振翅作聲,鳴聲急促似紡絲。《集韻.平聲.麻韻》:「莎,莎雞,蟲名。」《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南朝宋.謝惠連〈擣衣〉詩:「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亦稱為「絡緯」。

注音: ㈠ㄙㄨㄛ ㈡ㄕ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