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德要道 - 教育百科
至 | |
德 | |
要 | |
道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至德要道見於〔孝經〕首章中,孔子說明「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在第十二章〔廣要道〕和第十三章〔廣至德〕中,孔子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孝」是「至德要道」的道理。 孔子說,先王用至德要道來治理天下,人民順從,互相和睦,從上到下都沒有怨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孝」字。因為孝是「德」的根本,而孝的表現,則可分為開始、中段和終結三個層次或段落。孝的開始在於愛惜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尊敬父母,原文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段是立身行道,在於修身,建立德行,獲得行事的能力,成就事功。這一段多半在為國服務方面,孔子時即說是「事君」。最後由於自己的貢獻,揚名於世,父母也得到榮耀,成為教子有方的人,可說是孝的終結。 先王統治天下,做人民的表率,先從本身做起,為人民建立典範,所以先王的要道如〔廣要道章〕所說:「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即是以「敬」為本,以禮樂為輔。至於至德則是〔廣至德章〕所說:「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認為「孝」不僅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也是政治的基本要件。為政者要以身作則,才能推行政治教化,所以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和德行是最主要的條件,如〔論語.為政篇〕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儒家篤信「孝道政治」,對父母的孝與對兄長的「悌」和對君王的「忠」都是一樣的,其本質都在於「敬」上,也因此「忠君」與「孝親」都是天經地義。由於〔孝經〕表現的思想,歷代君王對〔孝經〕都十分重視,唐玄宗特撰御注,廣為流行。不過事實上〔孝經〕所提倡的「至德要道」不只是對於人民或為人臣者的要求,也是對君主本身的要求,惟有當君主本身是「愷悌君子」時,才稱得上為「民之父母」,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德要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