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識辯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世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識」與「辯」分別出自揚雄〔法言〕一書〔寡見〕篇中的兩段文字。一段是:「好盡其心於聖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盡其心矣,未必聖人之道也。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另一段是:「或問五經有辯乎?曰,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捨斯,辯亦小矣。」就前段文字看,「識」是認識或知道,有「至識」和「迷識」之分;至識是真知,而迷識則是假知。多看多聽而體認到真理的便是真知;同樣多看多聽卻獲得邪說歪理的則是假知。揚雄之意,在指當時的人,只注重後世學者之言,不知先哲所說的真理,好假而不知真,所以沒有至識。就後一段文字而言,「辯」就是「明辨」的意思。要想明辨天地人事一切的理,非依賴五經不可;易辯天地,書辯政事,禮辯人間百事,詩辯心志,春秋辯正理。唯有通過五經的學習,一個人方能達到真正知道宇宙和人文的真理,才是「至識」之境。「辯」須依靠經,經是正道,真理在其中,而「識」又須識正道才能算「至識」,因此「識」與「辯」是密不可分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識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