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子貢視執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魯定公十五年,邾隱公來和魯國君主互相會見,當時孔子在衛國,子貢二十六歲,返魯觀禮,特將所見告知孔子。因為這兩君相見時收、授禮物的儀態不合法度,子貢就判定這兩位國君不久之後將會死亡。實際觀禮過程據〔左傳.定公十五年〕記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凡諸侯相見,都以玉做為贄禮。邾子仰著臉代表驕慢,易啟動亂,魯君低著頭代表衰廢,象徵疾病,所以子貢批評說:「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週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文中極力贊揚禮的功能,為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禮是行為準則,在揖讓進退之間,取為權衡,觀察各種典禮即可判知禮儀是否切當。如今二君在嘉禮上表現不合禮儀,即心中已沒有禮,哀莫大於心死,表示不能活得長久,後來果然如子貢所預料的,定公在此年夏五月亡故,邾子益在魯哀公七年被俘歸魯國,幾乎亡國。這個故事說明子貢以禮為判斷標準的正確性,也見出孔子說「立於禮」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子貢視執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