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赫爾巴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rbart, Johann Friedrich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赫爾巴特(1776~1841)為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及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生於德國奧登堡(Oldenburg),年十八歲時,進入德國人文薈萃的耶拿(Jena)大學,追隨當時著名的哲學大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但是赫爾巴特的哲學思想,並沒有走向唯心論的見解。赫爾巴特的心靈論,有其特別之處,即他拋棄了傳統的心靈實體說而採取心靈狀態說。他以為人的心靈,不是心能的集合而是觀念的聯合,構成了心靈的實際內容;相關的、近似的、連續的事物,會使心靈產生觀念,為之連接而貫連在一起。因此,決定心靈的重要條件,不是抽象的心能,反而是匯集在心靈中的那些觀念。
  赫爾巴特是一位主張品德良好發展乃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者,道德發展是否健全,才是教育家最應關心的事。他以為一個人能否有著良好的道德,其關鍵是此人是否經由教育的歷程而具備了內在自由的觀念、完美觀念、善良意志觀念、權利觀念及平等觀念。赫爾巴特強調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就在於發展學生的多方面興趣。他認為多方面興趣,大致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知識的;其二是道德的。在知識的興趣方面,可以經由經驗的興趣與思辨的興趣二方面著手,其主要的目的乃是使學生對事實性的事物產生興趣;另外對一般原則、法則感到興趣而予以培養之。至於道德方面的興趣,赫爾巴特以為教育上的發展,可以從興趣的三方面著手,即;同情他人的興趣、社會參與的興趣及崇拜超自然的興趣。赫爾巴特深信,教育的目標即在促成學生自我對上述興趣活動的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赫爾巴特的另一貢獻是他提出了系統的教學程序,以配合他的心靈狀態說的理論。赫爾巴特重視教學的系統化,務期使每一重要的步驟,都能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他以清晰(Clearness)、聯合(Association)、系統(System)及應用(Application)作為教學中的四個步驟。每一步驟,前後都貫連在一起,使學生所吸取的觀念,不但明確而且容易結合成類化性的觀念,以期使心靈中的觀念,在實際應用時產生最大的效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赫爾巴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