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徵 - 教育百科
徵 |
|
- 部首 彳
- 部首外筆畫 12畫
- 總筆畫 15畫
- 漢語拼音 [一]zhǐ[二]zhē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古代五音之一。如:「宮、商、角、徵、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ē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ēng |
解釋:
[動] 1.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名] 1.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ǐ |
解釋:
[名]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ㄥ 1. 召集。如:「徵兵」。《說文解字.壬部》:「徵,召也。」《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聽得楊得意舉薦司馬相如,蒙朝廷徵召去了。」 2. 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左傳.哀公七年》:「吳來徵百牢。」《呂氏春秋.達鬱》:「管仲觴桓公,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3.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縣師》:「以歲時徵野之賦貢。」《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4.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5. 驗證、證明。《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6.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李尋》:「舉錯誖逆,咎敗將至,徵兆為之先見。」 7.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㈡ㄓˇ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
|
注音: | ㈠ㄓㄥ ㈡ㄓ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徵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