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紅石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jīn hóng s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hóng shí
解釋:
一種礦物。成分為二氧化鈦(TiO2)。屬正方晶系,為帶錐形之柱狀結晶體,或為雙晶體,間成緻密塊狀及網狀體。光澤似金剛石或金屬,對光透視為深紅色。多產於花崗岩、片麻岩及雲母片岩中。可供製人造牙及磁器所必需的淡藍色料,又為工業上鈦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金紅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金紅石於1803年命名,來自拉丁語Rutilus,係指紅色的意思,亦即象徵金紅色常見的顏色。晶體多作柱狀或針狀,少數呈錐狀或等軸狀。膝狀雙晶常見,偶見三連晶或環狀雙晶。柱狀晶體表面常有平行長軸的生長條紋,而針狀晶體常包裹在透明水晶中,俗稱髮晶。質純者透明無色,若含雜質則呈現它種顏色,其中以暗紅或褐紅色居多,黃色或黑色相當罕見。 金紅石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鈦,也常含有少量的鐵、鈮(Nb)、鉭(Ta)、錫(Sn)等成分。在自然界中,二氧化鈦有三種同質異形體(polymorphs),即金紅石、板鈦礦(Brookite)和銳鈦礦(Anatase)。金紅石分布廣泛,板鈦礦和銳鈦礦比較少見。 金紅石的比重為4.23,若富含鈮或鉭時,比重將增加。折射率達2.6,比鑽石還要高,為其一大特色。因具有很高的色散能力,經切割琢磨後,耀眼奪目,故可作為寶石之用。此外,金紅石也是重要的鈦礦來源。
知識 1:
4~4.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金紅石
國內產地: 中央山脈之石墨片岩及板岩中
國外產地: 義大利Tyrol的Pfitsher-Joch、Tavetsch的Lukmanierschlucht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氧化物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