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次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mension
作者: 曾瑞媛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舞譜動作概念。次元指動作或姿勢之大小或是其範圍。
參照:
Nona Schurman, Sharon Leight Clark《Modern Dance Fundamentals》197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次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econd Order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次元係相對於初元(或初次)(first order)而言,指對初元的命題再做更高層次的分析詰問。在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的看法中,思辨的(speculative)哲學多半建立在許多主觀的假設或預設上,所使用的語言或命題也常屬粗糙籠統的初元語言或觀念(first order language or concept),因此往往可以再加以較高層次的觀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此種觀念分析即屬一種「次元的分析」(second order analysis),用的是「次元的語言」(second order language)。分析哲學學者相信,次元的觀念分析工作是一種富有高度批判性的哲學活動,以釐清是非真假為職志,透過次元分析,可以分辨思辨哲學的初元語言是否具有認知意義或可否予以經驗上的論證。
  一般而言,對於初元語言做次元分析時,主要在於至少詰問兩個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式的問題:「你的意思是?」與「你怎麼知道?」亦即次元分析時,首先應分析原先命題中所用的語言或概念,使其涵義能分毫無失,之後再進一步探索「為何如此如此?」的問題。在進行定義性問題的回答時,由於我們常以另外一個或一組概念來說明原有的概念,這些衍生出來的概念遂成為次元的語言或概念。而透過對定義的澄清而建立次元概念及語言後,還需進一步質問原命題下列的問題:「是可以圓說的(justifiable)嗎?」「是真或假?」「在認知上有無意義?」「有無範疇失誤(category mistake)的情形發生?」這些問題的目的在判定原命題是否僅屬於「信念」(belief)的層次(參見「信念與知識」),當經過次元分析後,若原命題仍能滿足知識的基本條件時,才真正具有教育上的價值。
  在教育分析學者的眼中,傳統思辨教育哲學家在教育學或教育哲學中所用的語言往往只用到第一層次的功能,而未及於較高層次,就是「次元」的分析;但此種膚淺的語言功能的運用,由於其僅是粗枝大葉地做主觀及內省的設證(proposals),因而只能建立出一種似是而非的教育哲學,對於實際的教育情境並無多大助益。有鑑於此,分析學者主張應該建立一種具有次元結構(second order structure)的教育哲學,以徹底分析並批判教育理論上所發生的矛盾與歧義,如此才能建立教育學術上的嚴謹認知與價值原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次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