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險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ào xi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冒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ào xiǎn |
解釋:
不避危險而勇往直前。《北史.卷五五.陳元康傳》:「從神武於芒山,將戰,遺失陣圖,元康冒險求得之。」《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這冒險捐軀,都是俠客的勾當。」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冒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isk Taking |
作者: | 王淑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冒險是指有一個期望的目的,又不能確定必然達到的行為,在此種狀況下,所做的決定便有若干冒險的程度。此概念曾經柯甘(N. Kogan)及瓦賴克(M.A. Wallack)於一九六七年加以解釋,見所著〔認知與人格研究〕(A Study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冒險行為與事務及情境有關者,如下賭注時考慮輸贏的機率和信息,受機會和技巧的影響。如果有充分的信息,冒險的程度即可減低。 據柯甘與瓦賴克研究,個人特徵,如性別、社會階級在冒險行為中頗有差別,即男性兒童的冒險行為較多,在役軍人較大學生的冒險行為較多。此外冒險行為也與文化價值有關,西方人喜於冒險,且以冒險而自豪。 冒險性的轉變在團體中頗為明顯,其一是團體決定富有冒險性者,因可將冒險的責任委諸多數人,不必由一個人獨自負責;其二是冒險者可成為團體的領導者,然後又刺激其他團體領導者競相採取冒險行動;其三是受研究說明的影響,強調在許多狀況中,從事決定的冒險性,實則其中並無冒險現象。又在工商業的產品與銷售做統計時,常預定一冒險度,稱為臨界限度,如製造一種產品的成功率和銷售率,準備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五的廢品或滯銷,是預定的損失限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冒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冒險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冒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mōo-hiám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冒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