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陶那巴克和陶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ur Na-Mbak and Taure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及其附近的小島,二種最為重要的圓形舞蹈。陶那巴克在連續數天從黃昏表演到黎明,並引出然本(Ramben)大祭禮;而陶瑞在第二部禮儀馬基如(Maki-ru)中亦具同樣的地位。此二種舞蹈在形式上相似,惟因馬基如的象徵意義較重要且儀式外觀較堂皇,因此陶瑞成為整個冗長的然本和馬基如之循環禮儀中最重要的舞蹈,而馬基如舉行時間長達十五到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在結構上二者皆沿襲杜瑞那別(Turei Nam-be)的形式:即由賓客、馬基男人(成年禮之入會者)和婦女分別組成的三個同心圓,與杜瑞那別之不同在於最中央的賓客並非集結一處而是以圓心為主向外作光芒放射狀,每一「放射光」代表一村落。他們輪流唱詩歌疊句和跳舞,以反時鐘方向快速轉圓跳舞,與莊嚴而以順時鐘方向徐緩跳舞的馬基男人形成對比。陶瑞的起源為一古老舞蹈叫圖耳(teur),在馬勒庫拉的馬基禮儀循環成熟之前即有。二者皆與祖先崇拜和野豬祭禮有關,用來悼念死者以及用在大祭禮時馬基男人神秘的成年禮儀。「陶瑞」雖意表「哀悼」,但認為生命雖結束卻有一新的且更豐盛的生命即將開始,在此種意義上,祭禮之後馬基男人於隔離期間,他們的太太「哀悼」他們,之後他們獲得「重生」及新名字、新頭銜。二者在名字上有一微妙的不同:陶瑞主要象徵神秘的死亡及再生,而陶那巴克的字尾Na-mbak加在Taur之後,表示它用於較早的儀式,其「再生」較具今世的形式,以及在大祭禮前夕表演中有求愛行為的結果。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陶那巴克和陶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