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賊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ㄧㄝˋㄉㄠˋㄘㄞˊㄨˋ˙ㄉㄜㄖㄣˊㄧˋㄈㄢˋㄓˇ使ㄕˇㄏㄨㄞˋㄗㄨㄛˋㄌㄨㄢ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ㄉㄠˋㄗㄟˊ」、「ㄑㄧㄝˋㄗㄟˊ」、「ㄇㄞˋㄍㄨㄛˊㄗㄟˊ」。
  2. ㄐㄧㄢㄓㄚˋㄐㄧㄠˇㄏㄨㄚˊㄅㄨˊㄓㄥˋㄆㄞˋ˙ㄉㄜㄖㄨˊ:「ㄗㄟˊㄧㄢˇ」、「ㄗㄟˊㄊㄡˊㄗㄟˊㄋ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éi
解釋:
  1. 竊盜財物的人。亦泛指使壞作亂的人。
    【例】盜賊、竊賊、賣國賊
  2. 奸詐、狡猾、不正派的。
    【例】賊眼、賊頭賊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éi
解釋:
[名]
1.竊盜財物的人。如:「山賊」、「竊賊」、「盜賊」。
2.泛指使壞作亂的人。如:「賣國賊」、「亂臣賊子」。《文選.諸葛亮.出師表》:「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形]
奸詐、狡猾、不正派的。如:「賊眼」、「賊頭賊腦」。《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寒暑不和,賊氣相奸。」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毀壞。《說文解字.戈部》:「賊,敗也。」《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掩賊為藏。」晉.杜預.注:「毀則,壞法也。」《淮南子.主術》:「若欲飾之,乃是賊之。」
2.傷害、殺害。如:「賊害」、「戕賊」。《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小偷、竊盜財物的人。
同義詞: 賊仔、剪綹仔
音讀: ts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ㄜˊ

1. 毀壞。《說文解字.貝部》:「賊,敗也。」《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掩賊為藏。」晉.杜預.注:「毀則,壞法也。」《淮南子.主術》:「若欲飾之,乃是賊之。」

2. 傷害、殺害。如:「賊害」、「戕賊」。《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墨子.兼愛上》:「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荀子.榮辱》:「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

㈡ㄗㄟˊ

1. 竊盜財物者。如:「山賊」、「竊賊」、「盜賊」。《周禮.天官.小宰》:「五曰刑職,以詰邦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唐.元稹〈俠客行〉:「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竊賊誰夜行?」

2. 概指使壞作亂者。如:「賣國賊」。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西遊記》第九回:「乞陛下立發人馬,勦除賊寇。」

3. 奸詐、狡猾、不正派。如:「賊眼」、「賊頭賊腦」。《三國演義》第六回:「見紫微垣中白氣漫漫,堅歎曰:『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言訖,不覺淚下。」《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我們先伯就見那幾個店家,都那麼賊眉鼠眼的,心裡可就有點兒犯疑。」

注音: ㈠ㄗㄜˊ ㈡ㄗ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賊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賊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