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電子資料交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ectronic data exchang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將按照預定格式編成的資料流在公司行號之間利用電腦系統相互傳送最常見的是利用電子資料交換傳送訂單及交貨等狀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子資料交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稱EDI
作者: 曾秋香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子資料交換可簡單定義為採用標準的格式,透過電子的方式,來傳輸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交易資料,因此EDI的4項要素為企業與企業之間,商業交易資料,標準的格式,及電子傳輸的方式。電子資料交換不單只是無紙張的交易,更是一項突破性的商業革命。不僅使貿易伙伴之間,能以更快捷及更有效的方法互通資料,更能改善交易的作業流程,而大大的改善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效率。
  使用EDI的最基本原因乃是企圖解決大量的紙張文件在日常交易所造成的不便和低效率。EDI即將成為一個經營的利器,同時也是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優點如下:(1)減少大量紙張、人力成本;(2)交易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3)減少因人為錯誤、時間延誤造成的損失;(4)可使企業運作、溝通、生產力的提升:(5)緊密結合企業與其上下游廠商的各種關係;(6)加強企業的競爭能力;(7)國際間及各行業間的貿易能快速而有效地達成。
  EDI系統的組成要素包括下列:
  (一)EDI標準的選擇:EDI最大的特性就是在於利用電腦傳輸可由電腦自行處理的格式,而不需要人為的介入。使用者可根據產業的特性與需求來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標準。可分技術上的傳送標準及業務上的格式標準。EDI有4個常用的標準:美國採用ANSI X12;歐洲國家則採用UN/ EDIFACT (United Nation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of Transport),現已為國際標準,即ISO 9735;而我國採用之EDI標準是UN/ EDIFACT。
  (二)EDI軟體的整合:EDI軟體,是指幫助我們進行EDI資料收取、格式轉換或資料傳送工作的電腦軟體。又可分為翻譯軟體及連通軟體。
  (三)EDI網路:EDI是電腦與電腦之間的資料傳輸,基本的電腦網路是不可或缺的。傳送有兩種:(1)直接傳送:是一種點對點的傳送方式,通常是硬體較一致、往來對象較固定,距離較近時才適用;(2)間接傳送:是一種透過第三者的網路系統,達到資料傳送的目的。EDI可以透過加值網路的加值服務,達到EDI的目的。
  (四)電腦硬體:一般個人電腦就可以進行EDI,所以EDI系統的成本是不需很高的。
  由於EDI對於企業之衝擊,世界各國無論政府或民間都大力推展EDI之應用,EDI也由技術性的探討轉變成管理與系統應用的領域,更是企業未來整合系統的發展方向。國內企業無論是配合國外EDI之需求或參與國內EDI之計畫,EDI必定是未來企業必走之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子資料交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