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鰭飛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斑鰭飛魚
英文名: 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描述:
體延長,略側扁。體高為頭長之3.4-4.0倍,為體高之5.0-5.4倍。頭長短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下頜略短於上頜;兩頜有3尖頭齒;腭骨具弱齒。鼻孔兩對,大形,近於眼前。鰓裂寬,鰓膜在喉峽部游離;鰓耙數5-7 +16-17 = 21-24。鰾大,向後延長;腸簡單,無幽門及盲囊。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甚低,近腹緣,在胸部不分枝,具鱗45-48;背前鱗25-28;側線上鱗8-9。背鰭無棘,位於體之後部,具軟條11-13,鰭膜上無黑色或灰色斑;臀鰭起點在背鰭第5-7軟條基底之下方,具軟條7-9;胸鰭末端達背鰭後部基底之後方,第1鰭條不分歧,除下方為淡色外,呈黃綠色,鰭膜上有6-10列約為眼徑1/5-1/2大小之橢圓褐斑,斑之周圍略帶紅色;腹鰭長,末端達臀鰭基底,其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止之間距的中央,呈淡色,時有黃褐色斑;尾鰭發達,深開叉,下葉較長。脊椎骨數40-42。幼魚無鬚;背鰭不高大。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水域。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南部水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llow-wing Flyingfish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ypselurus (Poecilo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Valenciennes, 1846)
形態:
體較粗短,略側扁;吻短,小於眼徑;頭長略小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胸鰭甚長,具15~16軟條,第一鰭條不分枝,第三鰭條最長,其末端超過背鰭基底,達尾柄部;腹鰭甚長,大於頭長,具6軟條,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間中央位置之略前方,其末端達臀鰭基底以後;背鰭與臀鰭對在於體後方,背鰭不高大,具10~12軟條,臀鰭具7~9軟條,背鰭基底長約為臀鰭基底長之2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7鰭條基底之下方,臀鰭鰭條數較背鰭少4~5條;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側線低位,近腹緣;體被易脫落大圓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有鱗8列,背鰭前正中線上有鱗25~28枚;口蓋骨有齒;脊椎骨40~42枚。幼魚無高背鰭,亦無腭鬚。體背藍黑色,略帶紫色,體側黃綠色,腹部銀白色;胸鰭除下方4~6鰭條為淡色外呈黃綠色,鰭膜上有6~10列約為眼徑1/5~1/2大小之橢圓形褐斑,斑之周圍略帶紅色;腹鰭淡色,時有黃褐色斑;背鰭淡色,臀鰭無色,尾鰭一致暗色。體長達23公分。
分布:
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出現水溫在24~29℃之間。
生態習性:
棲息於近海表水層之擬外洋性種類,為「四翅型飛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於5~6月間產卵季節時會游向近岸,在流藻及漂流物下方產卵,卵為沉性,具纏絡絲。幼魚之下腭無鬚。
利用:
本種在台灣南部及東部為主要之小型種飛魚,以流刺網及追逐網可捕獲,為食用魚,或作為鮪延繩釣之餌料魚。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
飛魚科或文鰩科(Family Exocoetidae),Flying Fishes
上科:
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斑鰭飛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