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流蘇鷸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流蘇鷸
英文名: Calidris pugnax
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異,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也不同。雄鳥繁殖羽頸部周圍有流蘇狀的飾羽,個體間色彩的變化很多,有純白、紫黑、橙黃、淡黃、紅褐等,同時帶有紫黑淡黃斑點及條紋。身體背面的肩羽、背及腰灰黑色,羽緣白色,兩側白色,翼上覆羽灰褐色,羽緣白色。初級飛羽暗灰褐色、次級飛羽灰褐色羽緣白色,尾羽中央淡灰褐色帶橫斑。腹面為玫白色。頭部裸露部分為紅至土黃色,喙黑色,基部黃、粉紅或橙紅色,跗蹠及趾粉紅色或橙黃色。非繁殖季雄鳥無飾羽,背灰褐色,羽中央帶暗褐色斑,羽緣白色,喉、胸、體側灰白色,腹面白色。雌鳥體型較小,體色似雄鳥非繁殖羽,胸部及尾羽有許多深灰褐色橫斑。
分布:
繁殖於歐亞大陸凍原帶,冬季遷移至南歐、非洲及南亞,僅少數出現在東亞。台灣零星分布於海岸濕地,以蘭陽平原及嘉南平原的紀錄較多。
作者: 方偉宏, 林宏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uff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hilomachus pugnax
形態:
雄鳥體長26~32公分,雌鳥體長20~25公分。雌雄羽色和體型皆不同。喙黑褐色,相當短而微下彎,繁殖期雄鳥喙會變成橙黃色;虹膜暗褐色,腳淺色。雄鳥繁殖羽臉部大部分的皮膚裸露,呈紅色、橙色或黃色;臉部有小疣或小肉垂,有時呈綠色。頭部的羽束和頸部的環狀毛色澤變異很大,為栗色、暗黃色、白色或黑色帶有紫色光澤。飛羽暗褐色,具窄白色翼帶,腰部暗褐色;身體下半部白色,下胸部和脅部具黑色或栗色條紋。雌鳥繁殖羽無頭部的羽束和頸部的環狀毛,身體背面的羽毛灰褐色,邊緣白色,上背和肩羽羽毛中央黑色,胸部和脅腹具黑色斑點。非繁殖羽和雌鳥繁殖羽相似,幼鳥則身體背面暗褐色,邊緣暗黃色,眼先、臉側和身體下半部暗黃色,腹部較白。
分布: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近北極圈的地方繁殖,冬季則遷徙至非洲中部、歐洲西部及南部、亞洲南部和澳洲東南部沿海度冬。
生態習性:
棲息於內陸水域或海邊附近的草地、犁田、稻米田。覓食時一邊行走一邊用喙敲擊地面;覓食時涉水深,有時頭還會埋在水裡。非洲東部的流蘇鷸會在鹹水湖中游泳,並用喙敲擊表面取食。常會聚集成大群一起休息。平時相當安靜,很少發出叫聲,覓食時有時會發出類似馬的“kurr”、“kuk-uk”和“kook”聲,遷徙時會發出刺耳而上揚的“hoo-ee”聲。繁殖期5~8月,於低海拔的淡水沼澤或潮濕的草地築巢。雄鳥會聚集在一固定的地方進行求偶,故作姿態並或踢或敲擊,部分較弱勢的雄鳥則在此競技場的外圍尋找機會與雌鳥交配;雌鳥會和一隻或數隻的雄鳥交配,然後到約400公尺遠的地方築巢和孵卵。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流蘇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