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觀點的人類學〕 - 教育百科
〔 | |
實 | |
用 | |
觀 | |
點 | |
的 | |
人 | |
類 | |
學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Anthropology in Pragmatical Viewpoint]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被稱為人類學之父,在人類學方面的重要著作為〔實用觀點的人類學〕,又譯為〔實用人類學〕,成為人類學早期的經典著作。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人類學教授法,第二部分為人類學的特性。 第一部分所探討的內容為: 1.論認識能力:包括自我意識、自我主義、表象的意識、自我觀察、知性與感性、外感官與內感官、各種創造力與構想力、記憶等。 2.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包括感性的愉快、美的情感性、鑑賞、奢侈等。 3.論慾望能力:包括論激情、論情慾、最高的物理善、最高的道德善等。 第二部分所探討的內容為: 1.論個體的特性:包括天性、氣質、面相術等。 2.論性別的特性:包括兩性的特性說明、兩性的文化差異等。 3.論民族的特性:包括民族的認定法則、民族國家、民族性格、民族語言、各民族的比較等。 4.論種族的特性:包括種族的生活本質、種族性格、種族的天賦等。 康德對於人類學研究的特點為: 1.受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影響,其研究的方式由人的知、情、意入手,最重視知識的價值;在書中用了很多的篇幅探討。他認為人的知識為一切的根本,而知識的獲得從感覺與知覺而來,也就是經驗。因此,知識與經驗有不可分的關係。知識又與理性也有密切的關係,而人的理性又支配著情與意,使人有快樂的感情,也有合乎道德規範的意慾,所以人是理性的動物。 2.其研究內容為性格的研究,包括個人的性格、兩性的性格、民族的性格、種族的性格等四方面。也就是從對個人的研究,擴大至對種族的研究。 3.其研究的方法,開始採用比較的方法,在當時是很進步的方法。他比較歐洲各民族的民族性,並且比較語言,找尋出其特性,給後來研究人類學者研究語言,立下了典範。 4.偏重於哲學方面的研究,也就是哲學人類學,他的人類學研究非常有系統,其著作具有完整的連貫性。 他的實用人類學是以知識來研究人的行為、生理、才能等,以實用為主。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用觀點的人類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