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伏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ㄚ˙ㄓㄜㄖㄨˊ:「ㄈㄨˊㄢˋ」、「ㄈㄨˊㄉㄧˋㄊㄧㄥˇㄕㄣ」。
  2. ㄑㄩㄈㄨˊㄖㄨˊ:「ㄈㄨˊㄗㄨㄟˋ」、「ㄈㄨˊㄈㄚˇ」。
  3. ㄧㄣˇㄘㄤˊㄖㄨˊ:「ㄈㄨˊㄅㄧㄥ」、「ㄑㄧㄢˊㄈㄨˊ」、「ㄈㄨˊㄅㄧˇ」、「ㄇㄞˊㄈㄨˊ」、「ㄓㄡˋㄈㄨˊㄧㄝˋㄔㄨ」。
  4. ㄉㄧㄒㄧㄚˋㄑㄩˋㄖㄨˊ:「ㄑㄧˇㄈㄨˊㄅㄨˊㄉㄧㄥˋ」、「ㄘˇㄑㄧˇㄅㄧˇㄈㄨˊ」。
  5. ㄈㄨˊㄊㄧㄢㄕㄥˋㄒㄧㄚˋㄖˋㄗˋㄒㄧㄚˋㄓˋㄏㄡˋㄉㄧˋㄙㄢㄍㄥㄖˋㄑㄧˇㄙㄢㄕˊㄖˋㄋㄟˋㄔㄥㄨㄟˊㄈㄨˊㄊㄧㄢ」。ㄑㄧㄢˊㄕˊㄖˋㄨㄟˊㄔㄨㄈㄨˊ」,ㄓㄨㄥㄕˊㄖˋㄨㄟˊㄓㄨㄥㄈㄨˊ」,ㄇㄛˋㄕˊㄖˋㄨㄟˊㄇㄛˋㄈㄨˊ」,ㄗㄨㄥˇㄔㄥㄨㄟˊㄙㄢㄈㄨˊ」,ㄨㄟˊㄒㄧㄚˋㄐㄧˋㄗㄨㄟˋㄖㄜˋ˙ㄉㄜㄕˊㄑㄧˊㄏㄨㄛˋㄔㄥㄨㄟˊㄈㄨˊㄖ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趴著,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
    【例】倒伏、伏案
  2. 隱藏、隱匿。
    【例】埋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
  3. 降服、使屈服。
    【例】制伏、降龍伏虎
  4. 低落下去。
    【例】此起彼伏、伏地挺身
  5. 認罪、受罰。
    【例】伏法、伏誅
  6. 自夏至後第三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共有三伏,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趴,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如:「倒伏」、「伏案」。《禮記.曲禮上》:「坐毋箕,寢毋伏。」
2.隱藏、隱匿。如:「蟄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降服、使屈服。如:「降龍伏虎」、「制伏」。
4.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5.承認、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6.佩服、信服。同「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形]
隱藏不露的。《文選.左思.蜀都賦》:「漏江伏流潰其阿。」
[名]
參見「伏日」條。
[副]
對尊長自謙的敬辭。《文選.枚乘.七發》:「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閒乎?」《漢書.卷四.文帝紀》:「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Ho̍k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守候。《說文解字.人部》:「伏,司也。」清.王筠《說文句讀》卷一五:「司,今作伺。」

2. 伏兵、伏擊。《左傳.莊公十二年》:「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于。」唐.顏師古.注:「伏兵而待單于也。」

3. 隱藏、潛伏。如:「蟄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玉篇.人部》:「伏,匿也。」《老子》第五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 趴,身體向前傾靠於某處。如:「伏案」。《禮記.曲禮上》:「坐毋箕,寢毋伏。」《韓非子.難二》:「師曠伏琴而笑之。」

5. 屈服、順從。《淮南子.原道》:「海外賓伏。」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紅樓夢》第四○回:「拿起箸來,沉甸甸的不伏手。」

6. 降服、使屈服。如:「降龍伏虎」、「制伏」。唐.柳宗元〈封建論〉:「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

7. 承認、承受。如:「伏罪」、「伏法」。漢.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8. 對尊長自謙之敬辭。漢.枚乘〈七發〉:「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閒乎?」《漢書.卷四.文帝紀》:「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

9. 「伏日」:指自夏至後之第三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稱為「伏日」,為一年中最熱之時。《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或作「伏天」、「三伏天」。

注音: 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