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柴科夫斯基,彼得.伊利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chaikovsky, Peter Ilýitch (1840-189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作曲家,生於佛根斯克(Votkinsk),卒於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法律學校畢業,曾任法院書記,1863年辭去工作,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隨查倫巴(Zaremba)、魯賓斯坦(A. Rubinstein, 1829-1894)和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 1908)學習。他得到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尼可拉.魯賓斯坦(Nicolas Rubinstein, 1835-1887)的賞識,被聘為該校和聲學教授。1876年他辭去教授職位,獲得梅克夫人(N. Filaretovna von Meck)的資助專心作曲,1893年因患霍亂病逝於聖彼得堡。其作品風格音樂性很強,採用俄國民間調子轉化為精緻柔美的古典形式,曲調感人,和聲豊富,節奏亮麗。他寫下三部世界有名的芭蕾音樂;《天鵝湖》(The Swan Lake)、《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和《胡桃鉗》(Nutcraker)。舞蹈家巴蘭欽(G. Balanchine, 1904- 1983)極為推崇,認為他是最能了解舞蹈的音樂家。與舞蹈有關的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交響幻想曲》(Romeo and Juillet, 1867)、編舞李法(S. Lifar)、司克賓(G. Skibine)。《第一號G大調交響曲「冬之夢」》(Symphony No.1 G Minor-""Winter Daydream"", 1868)、編舞麥克米藍(K. Macmillan, 1971)。《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小行板」》(String Quartet No.1 D Major Andantino, 1871)、編舞羅賓斯(J. Robbins, 1981)。《第3號D大調交響曲「波蘭」》(Symphony No.3 D Major ""Polish"", 1875)、編舞麥克米藍(1971)。《季節》(The Soasons, 1875-1876)、編舞佛金(M. Fokine, 1908)。《黎密尼之佛朗蔡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 Symphonic Poem, 1876)、編舞佛金(1915)、李欽(D. Lichine, 1937)。《天鵝湖》(The Swan Lake, 1876)、編舞雷意先耶(Reisinger, 1877)、裴堤帕(M. Petipa)╱伊凡諾夫(Ivanov, 1895)、巴蘭欽(G. Balanchine, 1951)、席林(T. Schilling, 1959)、奴麥爾(J. Neumier, 1976)、伯恩(M. Bourne, 1995)等。《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1878) 、編舞羅斯(H. Ross, 1958)。《尤金歐尼金》(Eugen Onegin, 1879)、編舞巴蘭欽(1948)、柯蘭可(J. Cranko, 1965)。《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Bb Minor, 1879)、編舞尼金斯卡(B. Nijinska, 1943)。《義大利奇想曲》(Capriccio Italien, 1880)、編舞貝嘉(M. Béjart, 1954)。《小夜曲》(Serenade in C Major op.48, 1880)、編舞佛金(1915)、巴蘭欽(1934)。《第2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G Major op.44, 1880)、編舞巴蘭欽(1941)。《第3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Eb Major op.75, 1882)、編舞巴蘭欽(1947)。《A小調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in A Minor-Menory of Nicolai Rubinstein,1882)、編舞塔拉斯(J. Taras, 1950)。《莫札提亞納組曲》(Suite No.4 Mozartiana op.61, 1887)、編舞巴蘭欽(1933)。《佛羅倫斯的回憶》(Souvenirs de Florence,1887 、編舞娜哈特(D. Nahat, 1969)。《第五號E 小調交響曲》(Symphony No.5 E Minor, 1888)、編舞馬辛(L. Massine, 1933)。《哈姆雷特交響詩》(Symphonic Poem Hamlet)、編舞郝普曼(R. Helpmann, 1942)。《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889)、編舞裴堤帕(1890)、麥克米藍(1987)。《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s, 1890)、編舞巴蘭欽(1942)、培堤(R. Petit, 1978)。《胡桃鉗》(Nutcracker,1892)、編舞伊凡諾夫(1892)、佛金(1923)、阿胥頓(K. Ashton, 1951)、巴蘭欽(1954)、奴麥爾(1974)、巴瑞雪尼可夫(M. Baryshnikov, 1976)、培堤(R. Petit,1976)、尤力克(Uerich, 1989)、摩里斯(M. Morris, 1991)、伯恩(1992)等。《第6號交響曲.悲愴》(Symphony No.6 B Minor Pathtique, 1893)、編舞鄧肯(I. Duncan,1916)、佛金(1924)、巴蘭欽(1981)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柴科夫斯基,彼得.伊利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