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物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shí w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wù
解釋:
  1. 實際存在的物品。
    【例】實物教學、實物配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實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wù
解釋:
1.真實而具體的事物。相對於文字圖畫而言。如:「實物教學」。
2.實際應用的物品。相對於貨幣而言。如:「實物配給」、「實物徵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實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alia
作者: 李文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物就是真實的物體,在教學時最容易由學生蒐集或飼養的教材。小至昆蟲類的生物或郵票、礦石等,大至各種機械如曳引機等皆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手經驗是彌足珍貴的,經由視、聽、味、嗅、觸覺的感官,學習者可以深刻地了解物體本身,並留下直接而深刻的印象,成為日後學習抽象經驗的基礎。因此,實物在教學上可說是最具體的教學媒體。
  實物可分為以下三類:
  1.未經修飾的實物:就是實物的原來型態,唯一不同的是,把它從原來存在的地方搬到學生易於觀察的地方或教室中。它們必須是完整的,仍然活著,可以操作,亦維持原有的功能。譬如把蝌蚪、魚類或昆蟲、鳥類、植物等搬到教室。一般均需大小適中,易於搬動,且無任何危險或被破壞的為佳,以供教學之用。
  2.經過修飾的實物:為了教學上的需要,將實物的真實狀況酌予改變,譬如支解並經重新安排的人類骨酪、切割開的汽車引擎,它們的原形和相關位置都沒有改變,但切割之後更方便學習者觀察成了解其構造與運作。
  3.實物的代表品:標本。標本是實物的一種類型,或是實物的一部分,標本與實物在性質上相近,僅為保持原有之特性,經處理、保護,使其便於觀察與研究。運用實物教學時,除可將實物置於教室中,讓學生能仔細觀察、觸摸、操作、拆卸與組合,以增進對其了解外,也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到野外、標本園、動物園等地去做實地觀察。若能在出發前或觀察時同時配合圖片、影片等教材的運用,更能發揮整體學習的效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act; Realia
作者: 陳雪華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物係指從真實世界中而來的立體物體,即是指真實的東西。其範圍非常廣泛,凡是日常生活所見之物,包括有生命的動植物、沒有生命的礦物、或甚至人類製造的物品(如:衣服,汽車)等。
  實物在教學上,可以說是最具體的輔助教材,最易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感覺與深刻的印象。但是,有時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或因物體太大、太小、太複雜,或不能直接拿來研究(如人的內臟),即需要利用其他的替代品。最常使用的替代品即為標本。標本為實物的一種類型,可表達其本來樣式。例如動物、植物、鍍物可先採集其實物,設法製成標本以保存之,並可供參考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反詞 模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