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育書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育書簡〕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本以美育為標題,並系統的介紹美育概念的專書,成了美育學者的重要思想依據。
  〔美育書簡〕為德國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席勒(J.C.F. von Schiller, 1759~1805)於一七九五年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時,寫了一系列的信給丹麥王子克利斯坦(Friedrich Christian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討論有關美感教育的問題,而流傳於哥本哈根宮廷之中。一七九四年這些美育書信的原稿,因火災被焚,幸有一些傳鈔本存留下來。基於這些書信的重要性,席勒重新改寫了書信,並將篇幅加長一倍,而分期發表在他所主編的〔季節女神〕(The Graces)雜誌上。後來又將這發表過的二十七封信編輯成書,就成了〔美育書簡〕。
  全書主旨在於建構席勒個人對於美學及美育的理論。席氏以為美的存在為一客觀的存在。人的心靈作用依照傳統的畫分法,有知、情、意三部分;從認識的角度來說,人有知性、判斷力和理性,而美的認識即屬於判斷力的一種。美的展現需要透過一定的形式;美的感受則是個人由感覺的受動性到思維意志的能動性,這就意謂著人的被動性可以轉為主動性,而為審美訓練下的結果。席勒以為真的美的認識,有助於人性的提升與美化。他提到人性的完美表現在實在與形式的和諧上;表現在必然與偶然的一致上;表現在受動與自由的融合上。美的感受與認識,有助於將感性的人轉化成為理性的人。席勒是西方第一位提出體育促進人的健康,智育增進人的知識,德育提升人的道德,而美育則是提高人的鑑賞力和審美力的教育家,席勒將美育列為個人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認識到教育的功能,不僅是造就國家的臣民或公民,更重要的是完美個人的培養。其次,美育的提出使席勒注意到人性的提升或美化,可以藉由藝術教育的實施來達成。
  〔美育書簡〕旨在反省西方啟蒙運動時代工業革命使人性疏離和分裂,法國大革命反映人性的殘暴與社會秩序的混亂,而美感教育則是解決人性根本問題的良藥。根據二十七封信的內容,〔美育書簡〕中「美育」的概念可有三種涵義:(1)美育是克服人性分裂,培養完美人性的教育;(2)美育是提升精神境界,達到精神自由的教育;(3)美育是培養道德人格,建立社會和諧的手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育書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