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誌學研究的可信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edibility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作者: 林曉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誌學研究的可信度決定於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由於人誌學研究注重研究的情境,而研究的主體又有不斷改變、產生,發展等特性,因此記錄的事件很難再現,信度的問題乃較不為研究者所重視,關於信度的詳細描述可參看「人誌學研究的信度」辭目。
  效度則可分為內在效度及外在效度兩種,其中外在效度又常為人誌學研究者所忽略,因此許多學者將人誌學研究法的可信度等同於人誌學研究的內在效度,或稱之為研究的真實性(authenticity),人誌學研究法的內在效度探究的是研究的真實性問題。如研究的發現是否有意義?對參與者及讀者而言,研究的結果是否可信?研究者是否描繪了一幅真正的圖像,以回答尋求的問題?
  效度有許多類別,但以麥斯威爾(Joseph A. Maxwell)以理解(understanding)的類別說明人誌學研究法的效度較為恰當。他將人誌學研究的效度區別為四大類:(1)描述的效度(descriptive validity):指研究者描述在特殊情境下所發生事件的正確性。(2)詮釋的效度(interpretive validity):指研究者是否真實反映出身處情境中的人們對於事件、行動、物品背後的意義。(3)理論的效度(theoretical validity):指使用概念及概念間的關係以詮釋現象及行動的真實性。(4)評鑑的效度(evaluative validity):指判斷行動或事件的價值的真實性。其他學者則建議使用逼真性(verisimilitude)、似真性(plausibility)、恰當性(adequence)來說明人誌學研究法的可信度。
  此外,人誌學研究中的內在效度強調的是檢核、質疑及理論化的過程,而非在發現和真實世界中間建立相似物的策略。效化的問題是在競爭性的、可否證的解釋中選擇適當解釋的問題。
  要提升人誌學研究法的內在效度,必須由資料蒐集及分析技術著手;這些方法包括:(1)研究者長期參與研究情境、蒐集資料的同時,不斷的進行分析、比較、確認資料,並修正分類架構,以求分類架構和現場資料相吻合。(2)應用晤談蒐集第一手資料時,應盡量以參與者的用語描述事件、行動,並以參與者的觀點詮釋事件及行動背後的意義。(3)進行參與觀察時,應盡量減少外來的干擾,力求在自然的情境中,觀察事件的發生,以反映參與者真實的生活經驗。(4)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的工具,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進行的每一階段,都要隨時反省個人主觀的看法是否造成研究的偏誤,在不斷自我監控的過程中,確保研究的品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誌學研究的可信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