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信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xì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ㄥˊㄕˊㄖㄨˊ:「ㄒㄧㄣˋㄩㄥˋ」、「ㄔㄥˊㄒㄧㄣˋ」、「ㄒㄧㄣˋ」。
  2. ㄎㄜˇㄎㄠˋ(ㄅㄨˋ;ㄅㄨˊ)ㄏㄨㄞˊㄧˊㄖㄨˊ:「ㄒㄧㄣˋㄖㄣˋ」、「ㄒㄧㄣˋㄌㄞˋ」、「ㄒㄧㄣˋㄩˋ」、「ㄒㄧㄤㄒㄧㄣˋ」、「ㄎㄜˇㄒㄧㄣˋㄉㄨˋ」。
  3. ㄔㄨㄥˊㄧㄤˇㄖㄨˊ:「ㄒㄧㄣˋㄧㄤˇ」、「ㄒㄧㄣˋㄋㄧㄢˋ」、「ㄒㄧㄣˋㄊㄨˊ」、「ㄒㄧㄣˋㄈㄥˋ」。
  4. ㄙㄨㄟˊ便ㄅㄧㄢˋㄖㄣˋㄧˋㄖㄨˊ:「ㄒㄧㄣˋㄅㄨˋㄦˊㄒㄧㄥˊ」、「ㄒㄧㄣˋㄎㄡˇㄎㄞㄏㄜˊ」、「ㄒㄧㄣˋㄕㄡˇㄋㄧㄢˊㄌㄞˊ」。
  5. ㄕㄨㄓㄚˊㄏㄢˊㄐㄧㄢˋㄖㄨˊ:「ㄕㄨㄒㄧㄣˋ」、「ㄒㄧㄣˋㄐㄧㄢˋ」、「ㄍㄨㄚˋㄏㄠˋㄒㄧㄣˋ」。
  6. ㄒㄧㄠㄒㄧˊㄖㄨˊ:「ㄧㄣㄒㄧㄣˋ」、「ㄅㄠˋㄒㄧㄣˋ」、「ㄒㄧㄣˋㄒㄧˊ」、「ㄒㄧˇㄒㄧㄣˋ」。
  7. ㄆㄧㄥˊㄓㄥˋㄖㄨˊ:「ㄒㄧㄣˋㄨˋ」、「ㄧㄣˋㄒㄧ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ìn
解釋:
  1. 把言語寫成文字傳達給特定對象的書面文件。
    【例】書信、平信、掛號信
  2. 消息。
    【例】音信、凶信、口信
  3. 誠實不欺。
    【例】忠信、信實、講信修睦
  4. 憑證、憑據。
    【例】印信、信物
  5. 聽從、不懷疑。
    【例】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6. 隨意。
    【例】信步、信手拈來、信口開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ìn
解釋:
[名]
1.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動]
1.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副]
1.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
解釋:
[動]
1.伸直、舒展。通「伸」。《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
2.陳述表白。通「申」。《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ì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相信不懷疑。
  2. [[名] ] 把言語寫成文字傳達給特定對象的書面文件。
  3. [[動] ] 信仰。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批信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