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人智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ult Intelligence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人智力係指在整個成年期中智力的發展情形。過去對成人智力的發展往往抱持悲觀的論調,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將呈現衰退的現象。故西諺云:「老狗不能教以新花樣。」我國亦有「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的說法。
  對成人智力進行實證性研究者,首推美國學者桑代克(E.L. Thorndike)。他在一九二八年與其同事針對十四歲至五十歲的成人進行實驗研究,發現智力發展的高峰期約在二十二歲,此後每年遞減百分之一,直到四十二歲為止。桑代克的研究為成人智力的實證研究開啟了先河。其後進行成人智力研究的學者不少。其所採行的研究途徑,可歸分為二種:
  1.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即同時對各年齡組的成人樣本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作比較研究。一般研究結果,常發現智力測驗的分數隨年齡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與速度有關的研究,衰退情形益為顯著。七十歲以後,更有急遽衰退的現象。語文能力是較不會衰退的能力。
  2.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係在整個成年期中,對同組成人樣本定期比較其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一般的研究結果,常發現二十歲至六十歲時智力呈高度穩定的狀態,甚至有繼續成長的趨勢。
  這兩種研究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縱貫研究法,樣本相同,較能說明智力在成年期的發展情形。但此種方法有重複練習、樣本流失的問題,以及未顧及社會改變或生命期的變化對個體的影響。橫斷研究法,則可迅速獲得結果,並可顧及社會變化對個體的影響。但將不同年齡組的成人視為同質性團體予以比較,其結果殊值斟酌。
  晚近對成人智力發展的研究,較傾向採取心理計量的方法(psychometric approach)。此法就是檢視個體在智力測驗上所得分數的交互相關,作為了解智力功能的依據,進而探討年齡與各種智力因素間的關係,以了解其變化情形。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九六三年美國心理學者卡泰爾(R.B. Cattell)所提出的流質和晶質智力(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s)的理論。卡泰爾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發現智力測驗的分數包括兩種性質相反、但相互補充的智力因素,稱之為流質和晶質智力。這兩種智力的發展依循不同的路徑。流質智力自兒童期開始成長,經青少年期達到高峰,至成年期後逐漸下降;而晶質智力則從兒童期開始發展至成年期,如不限制時間,五十五歲時有關晶質智力的表現,仍如同二十歲時一樣;六十歲以後,若繼續增進知識和從事教育活動,晶質智力仍將持續成長。
  成年期由於流質智力逐漸減退,晶質智力反而逐漸增長,故成人在學習能力上的表現,仍然相當穩定。唯年紀愈大的人,更需要大量依賴晶質智力以補償流質智力的損失。(參見「晶質智力」、「流質智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人智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