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長動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wth Motivation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士洛(A. Maslow)在一九七○年提出「動機階層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低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他認為每當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時,較高一層的需求才可能產生。
  在動機理論中,馬士洛將人類的動機分為「匱乏動機」和「成長動機」。「匱乏動機」即是一種因匱乏而產生的行為動機;「成長動機」則是個體試圖超越自己過去的成就。馬士洛雖然未明確的指出匱乏動機的範圍,但是匱乏動機絕對不是指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兩項,因為愛與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或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因人們感覺到匱乏而產生的需求。但是,馬士洛認為「自我實現者」都是已經滿足愛與隸屬的需求,也擁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並且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的人。因此,自我實現者能進入更高層次的動機狀態。這是由成長需求和成長價值觀所激發出來的一種行為,是以奉獻於理想或目標的形式來呈現,稱之為「超越動機」。馬士洛的成長動機理論對於心理治療和教育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個案的心理疾病是因為自身或外界因素,使其無法滿足個人基本的需求。心理治療就必須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治療者與個案雙方在相互信任、坦誠、祛除自我防衛的情況下進行治療。治療者應提供個案成長所必須的尊敬、愛與隸屬的感覺,也要個案對治療者表示同樣的尊敬與愛。治療的目的即在促使個案積極表現出成長的態度、價值觀與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長動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