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拓本 - 教育百科
ˋ
ˇ
tà bě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 běn
解釋:
  1. 指從石碑上拓印下來的紙本。拓印時先將紙張浸溼,敷在碑刻或金石文物上,用毛刷刷平,此時凹刻的字跡、圖案處便會凹下去。等紙晾乾後,再以布包拍打碑面上墨,平坦的地方烏黑一片,有字跡的地方則是空白。墨乾後將紙揭起,整平,即完成摹印的工作。如曹全碑拓本、玄祕塔碑拓本。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拓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 běn
解釋:
指從石碑上拓印下來的紙本。拓印時先將紙張浸溼,敷在碑刻或金石文物上,用毛刷刷平,此時凹刻的字跡、圖案處便會凹下去。等紙晾乾後,再以毛包拍打碑面上墨,平坦的地方烏黑一片,有字跡的地方則是空白。墨乾後將紙揭起,整平,即完成摹印的工作。如曹全碑拓本、玄秘塔碑拓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拓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葉國良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拓本,又稱拓片,揩以箋紙在金石文物上打拓其上文字或圖畫所取得的複製品。其中打拓石刻所得者,又稱石本,以示有別於木刻本。
  打拓的起源,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說:「拓墨之法,始於六朝,始用之以拓漢魏石經,繼以拓秦刻石。至於唐代,此法大行,宋初遂用之以拓古器文字。」
  打拓時,首先將碑版或古器清洗乾淨。然後取宣紙一張平貼其上,謂之上紙。再以海綿或刷子將宣紙浸濕,使宣紙與碑面或器面密合,謂之上水。其後用綿紙一張覆於濕宣紙上,以打刷敲打,使著字之紙略凹或略凸,依打拓工具及方式之不同,有砑蠟、氈拓、椎拓、撲拓、擦拓等術語。待內層宣紙將乾未乾之際,揭去綿紙,用拓包沾墨輕拍紙面,使凸者現黑、凹者呈白,即成拓本。
  拓本如墨色輕淡,如淡雲籠月,稱為蟬翼拓、蟬翅拓或蛻拓;如墨色烏黑,光可鑑人,稱為烏金拓;如用硃砂打拓,則稱為硃拓或朱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拓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