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木活字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ù huó zì
解釋:
一種印刷方法。元大德二年由王禎所發明。先在木板上刻字,逐字鋸開,經整修後,放在框內排成字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木活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敏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木活字是元代大德初年,著名農學家王楨發明的以木製成的印刷活字。
  王氏曾以木活字印刷某著作〔農書〕、〔旌德縣誌〕。其〔農書〕卷22中有「造活字印書法」一文,詳細記載了木活字的製作方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夾盔字既滿,用木榍榍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印刷之。」
  木活字印刷發明以後,即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有漢文的,據敦煌的發現,還有維吾爾文的。1972年發現的西夏文活字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明清兩代木活字通行,傳本亦多。明代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約100餘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鶡冠子〕,版心下方有「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館」字樣。因為乾隆一再提及,又為〔四庫全書〕底本,所以在活字本中頗負盛名。清代乾隆年間金簡奏請用木活字排印〔永樂大典〕中的稀有文獻,乾隆以活字之名不雅,改稱聚珍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金簡曾著〔聚珍版程式〕一書,詳細說明木活字的製造及印書的方法和程序,是記載活字印書最有系統的資料。清代木活字本書籍以精緻著稱的有〔唐眉山詩集〕、〔紅樓夢〕等。歐洲15世紀初,從雕板到金屬活字之間也曾採用木活字印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木活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