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較圖書館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作者: 盛美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較研究源起於16世紀的比較解剖學,其後比較研究在各個學科領域中逐漸發展,而最早提出比較圖書館學的是戴恩(Chase Dane),他在1954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首度介紹了這個名詞,但在他提出後的10年內,比較圖書館學並未受到重視,直到近30年來,比較圖書館學才蓬勃發展。以發表的論文篇數來說,1950年代,〔圖書館學摘要〕(Library Science Abstracts)中比較圖書館學標題下只有一篇,1960年代,增加到105篇,1971年時,〔圖書館文獻〕(Library Literature)開始將比較圖書館學獨立成一個標目。在學校課程方面,1963年時,北美有5所圖書館學校開設比較圖書館的課程,1975年時增加到56所學校,由此種種現象顯示,在圖書館學專業範疇中,比較圖書館學愈來愈受到重視。
  所謂比較圖書館學是指有系統的分析不同環境下的圖書館發展、實務及問題,通常不同的環境多半是指不同的國家,考慮的因素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層面。另外,從文獻中得知,比較圖書館學的目的有以下幾項:
  (一)尋求對圖書館系統或問題充分的了解和正確的解釋。
  (二)就新的圖書館計畫提出指引或建議。
  (三)對圖書館問題提出中肯的分析與解決方法。
  (四)加強圖書館教育和訓練中理論與實務的聯結。
  (五)促進國際間的了解與合作。
  比較圖書館學的研究可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區域研究,它是對某一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圖書館發展做陳述性的調查和分析;一種是超越某一國或某一種文化界限的研究,例如:選擇數個國家,就其某一種類型的圖書館做比較研究,或是就各國圖書館技術服務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做研究;第3種是個案研究,它是就某一國某一種類型的圖書館或圖書館發展中的某一重要因素,如圖書館教育,做深入的分析。
  比較圖書館學的研究步驟為陳述、解釋、並列及比較,其研究的資料來源包括原始資料及間接資料。原始資料包括觀察、面談、書信和一些文字紀錄,如圖書館的年度報告、圖書館法、統計資料、會議議事錄等;間接資料包括相關的圖書、期刊論文等。因為比較圖書館學的研究往往牽涉地域性,因此除圖書館學方面的資料外,一些人口成長與分布、政府組織結構、經濟發展計畫、教育的現況與發展方向等之資料,亦為做比較圖書館學研究時不可或缺的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較圖書館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