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洛克的知識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John Locke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洛克(John Locke)是古典經驗主義的開創者,一六三二年生於英倫半島的布里斯特(Bristol)附近小村。在牛津大學就讀時,即攻讀哲學及醫學。尤其對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及培根(F. Bacon)的學說深入探討。其後洛克的論點由經驗論的立場出發,於一六九○年出版〔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書,對人類知識產生的來源加以分析。在此書中洛克先確定了知識與其他的如臆測、信念、想法等,均屬於觀念,所以凡是浮現在心中的花、草、樹木,乃至數目或幾何圖形皆然。觀念是由經驗,或感覺(sensation)與反省(reflection)而產生的。感覺觀念指的是外在事物與認知主體的外感官接觸時所產生的,如看到「白馬」而形成白馬的觀念;反省觀念則是心靈作用後所形成的,如看到兩顆蘋果而反省出「二」的觀念。故洛克認為所有的觀念均是來自經驗。當時古典理性主義者宣稱有天生觀念(innate ideas)的存在,如上帝、三一律等,都是每個人生來具有的,至多只需以引導的方式,將這些天生觀念顯現出來。換言之,天生觀念是不學而有的。洛克由其經驗主義的一貫立場反對此說,認為人若有天生觀念,何以幼小的學童、白癡或未受教育的野蠻人,無法顯出具有這類的天生觀念?故洛克認為即使是具有自明性的知識,也是在後天學習而來。他進而形容人類心靈有如白紙(tabula rasa),只有經由後天的經驗,才能在心靈中產生知識。
  有些教育學者認為人生來具有許多認知能力,所以教育的目的在於訓練先天能力,而教材的選擇亦是配合能力訓練的達成。例如演算數學題目是為了加強學習者的計算能力,所以即使題目繁瑣枯燥,也具有價值。依此看來,過時的或已被推翻的理論學說,均能被當作教材以訓練學習者相關的認知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洛克的知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