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腰鼓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ao Ko Wu
作者: 王克芬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以及東北地區。各地稱謂不一,陝西稱為《腰鼓》或《花鼓》,山西、山東稱為《打花鼓》或《花鼓》,安徽稱為《鳳陽花鼓》,江蘇、浙江及東北地區亦稱《打花鼓》。腰鼓呈長筒粗腰形,用寬布帶穿於鼓環中,斜挂在表演者左側腰間。表演者雙手各執一鼓槌邊擊鼓邊舞蹈,以強烈多變的鼓點與矯健的舞姿緊密配合。有單人、雙人、四人和集體表演多種形式。常在節慶時間和《秧歌》、《高蹺》、《跑旱船》、《獅子舞》等一起在廣場上演出。《腰鼓舞》歷史悠久,是由花鼓演變而來。《腰鼓舞》流派很多,就其表演風格來看,可分文、武兩類。文腰鼓的鼓點變化豐富,動作比較活潑,技巧性高,表演細膩,多以單人即興表演為主。武腰鼓的鼓點急促強烈,動作英武粗壯,多以集體表演為主。從表演形式上看,可分為路鼓和場地鼓。路鼓是舞隊在行進中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走路步〉、〈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三望〉、〈左右側登腿〉等。場地鼓是停留在廣場上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馬步大纏腰〉、〈單腿蓋耳〉、〈連身轉〉、〈老虎洗臉〉、〈雷神鼓〉、〈蝴蝶飛〉、〈緊三捶〉等。集體表演腰鼓舞隊形富於變化,有〈卷白菜〉、〈九連環〉、〈十枝梅〉、〈丹鳳展翅〉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腰鼓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