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蹼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in Swimming
作者: 陳和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蹼泳是利用如海豚蹼的上下擺動產生波動之壓力差,得到向前推進力展開的水上活動,發源於歐洲。它是引用游泳潛水蛙鞋與海豚式泳姿進而發明轉換而成。第一屆歐洲錦標賽於一九七六年在義大利舉行。一九八六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世界水中聯盟(CMAS)為正式競技團體,這個組織負責推展蹼泳運動。
  臺灣蹼泳運動是由中華潛水協會謝新曦先生引進,民國七十七年(1988),成立中華蹼泳俱樂部,由潘培淼擔任會長。七十八年初創時由謝新曦與潘培淼兩位率領教練分赴臺灣師大、臺北體專、臺中體專、基隆女中及高雄游泳會等地,做蹼泳示範教學。同年邀請日本蹼泳協會總幹事森本正則,教練杉內信夫,日本蹼泳紀錄保持人江山一郎來臺作示範及講習,使國人對蹼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並於七月二十二日,於臺中三信游泳池,舉行全國第一屆蹼泳紀錄賽暨選拔第一屆亞洲蹼泳競技賽。並於七十八年十一月三日組考察團,一行十二人參加第一屆亞洲蹼泳賽。七十九年十一月一日中華民國蹼泳協會成立。
  全國蹼泳協會成立之後,積極推展各項活動,如蹼泳教練講習、裁判講習,為蹼泳之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同年我國分別成為世界水中運動聯盟與亞洲水中聯盟的正式會員。
  現代競速蹼泳分為下列三種:
  1.水面蹼泳(surface):利用單蹼,身體浮臥水面;腰腿作波浪式地踢水動作,在一個周期中包括上提與下壓兩部分連貫動作,雙臂重疊伸直,在比賽中,為了加速度,亦增加手臂划水的動作。一般在配合動作中多採用打二次腿,划二次臂的技術。口含呼吸管,適時作吐氣動作。
  2.屏氣蹼泳(Apnea):屏氣蹼泳是不使用呼吸器的五十公尺特殊競技,速度快,從跳水以後到終點為止,單蹼和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露出水面,完全在水中進行,這種競技對速度慢的選手會造成很大的負擔,有發生「黑視症」或缺氧症的可能,宜特別注意。屏氣蹼泳最大的特點,動作幅度小,頻率快,腿無明顯的屈伸動作,踢動時,大腿帶動小腿,腰腹不參與用力。
  3.水肺蹼泳(Immersion):即攜帶呼吸器在水中行潛行的競速蹼泳。運動員除戴有泳鏡、穿腳蹼外,雙手握持壓縮空氣瓶,口含呼吸器,且因一百、四百、八百公尺不同距離,而用大小不同之氣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蹼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