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缺氧症 - 教育百科
ˇ
ˋ
quē yǎng zhè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ē yǎng zhèng
解釋:
因血液循環無法正常進行,造成體內缺乏氧氣的病症。發作時會出現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有生命危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缺氧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ypoxia
作者: 郭志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醫學名詞。指身體組織氧氣不足狀態。過度缺氧,會出現頭痛、判斷力降低、意識不清、痙攣、血壓下降、徐脈以致於死亡。因在低氧或低壓環境下,流向組織的氧分壓降低,向組織的氧運輸量減少。在此環境下進行運動時,因肌肉組織氧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或生病心臟虛血,血中pH,肺部的氣體交換不足,產生動脈血氧氣未能達飽和狀態,此時會有頻脈、呼吸障礙以及精神障礙等症狀。
參照:
《春秋左傳.隱公五年》、《論語.八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缺氧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noxia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缺氧症係指缺乏氧氣導致與生命現象無法相容的狀態。晚近較正確的術語,採用氧氣不足症(hypoxia)來形容不足的氧氣攝取狀況。盡管氧氣不足症和生命現象不相容,可能導致的後遺症仍取決於氧氣不足的程度和期間而定。
  氧氣不足現象會造成酸鹼值的平衡、能量的使用及組織的灌注(perfusion)等狀態的改變。改變的程度隨著氧氣不足發生時的期間和嚴重性而異。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死亡。嬰兒期的氧氣不足症可能源自下列四種情況之一:(1)由於肺部無法吸收經由呼吸器官吸入的氧氣,而需要藉助於機械設備來換氣;(2)再發性的呼吸暫停;(3)由於心臟病使得充滿氧氣的血液無法抵達重要的組織部位;(4)嚴重的貧血。盡管第四種情況較少見,其成因在於即使心臟和肺部的運作正常,血液仍無法傳輸氧氣。
  新生兒的氧氣不足症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尤其是腦部。發育中的腦部組織特別容易受到損傷,氧氣不足即是其中之一。氧氣不足症所造成的結果變化很大,有的後果嚴重,有的則多半能痊癒。晚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所謂閾值的效應:即在限度以內的氧氣不足範圍內,不會產生明顯的後遺症;但是超過相當限度的氧氣不足時,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足月且足重誕生的嬰兒,通常具有最高的閾值,因此足以抵擋輕度的氧氣不足症。低的閾值會削弱嬰兒處理壓力的能力,例如早產和體重不足。
  腦性麻痺乃氧氣不足症最常見的伴隨效應。其他可能的後遺症還包括腦積水、癲癎、腦出血及智能不足等。氧氣不足症也可能造成學習障礙、粗大和精細肌肉動作統合發展的缺陷。一連串的氧氣不足,通常會演變成窒息症(asphyxi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缺氧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