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逝遠而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逝遠而反意思是形容道體廣大無窮,周流不息,往復循環。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形容自然之道在天地未成形之前,便已存在。虛無寂寥,在時間上綿亙無窮,永恆不變,在空間上廣袤無垠,周遍一切,可說是天地萬物的源頭。如此道體難以用言辭加以說明,所以老子勉強地稱之為道,並以「逝遠而反」來形容它。〔老子正詁〕作者高亨認為道既然已以「道」為名,則不該又以「大」為名。而且〔老子〕與〔莊子〕書中皆不見以「大」為「道」的名字。所以他主張「大」、「逝」、「遠」、「反」皆是用來形容「道」的,而不是「道」的名字。因此「強為之名」的「名」,應是「容」,即勉強形容的意思;而「大曰逝」與後文中的「曰」,並不是「稱說」的意思,應該作「而」宇解。道體沖虛廣大,疾馳遠逝,不過有往必有反,正如萬物化生於自然,一定會復本歸根於自然。而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循環不已,也是道循環往復的表現。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談歸根復命,同樣根據這個道理。(參見「歸根復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逝遠而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