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洞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ㄎㄨㄥˇㄒㄩㄝˋㄖㄨˊ:「ㄕㄢㄉㄨㄥˋ」、「ㄌㄡˋㄉㄨㄥˋ」、「ㄓㄜˋㄐㄧㄢˋㄈㄨˊㄕㄤˋㄧㄡˇ˙ㄍㄜㄆㄛˋㄉㄨㄥˋ。」
  2. ㄊㄡˋㄔㄜˋㄖㄨˊ:「ㄉㄨㄥˋㄔㄜˋ」、「ㄉㄨㄥˋㄔㄚˊㄒㄧㄢㄐㄧ」。
  3. ㄉㄨㄥˋㄈㄤˊ:①ㄧㄣˇㄇㄧˋ˙ㄉㄜㄈㄤˊㄐㄧㄢ。②ㄒㄧㄣㄏㄨㄣㄈㄨㄈㄨˋ˙ㄉㄜㄈㄤˊㄐㄧㄢㄖㄨˊ:「ㄉㄨㄥˋㄈㄤˊㄏㄨㄚㄓㄨˊㄧ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洞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1. 孔穴。
    【例】山洞、洞穴
  2. 穿破的孔。
    【例】這件床單被燒了一個洞。
  3. 透澈地、深入地。
    【例】洞悉、洞察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解釋:
  1. 地名用字。
    【例】洪洞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名]
1.深穴。如:「壁洞」、「山洞」。
2.穿破的孔。如:「衣服破了一個洞。」
3.口語中用來代替數目字的「零」。如:「洞洞拐」。
[動]
深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
[副]
透澈、明白。如:「洞悉」、「洞察」。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解釋:
參見「澒洞」、「洪洞縣」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ō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深穴。
同義詞: 穴、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ㄉㄨㄥˋ

1. 水流急速。《說文解字.水部》:「洞,疾流也。」《文選.卷一.賦.班固.西都賦》:「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汎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唐.李善.注:「《說文》曰:『洞,疾流也。』」

2. 穿透、通。《集韻.去聲.送韻》:「洞,通也。」《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唐.顏師古.注:「洞,通也。」

3. 透徹、深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紅樓夢》第五回:「又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4. 深穴、窟窿。如:「洞穴」、「無底洞」。唐.白居易〈太湖石〉詩:「風氣通嚴穴,苔文護洞門。」《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走到天晚,只聽得山洞裡大吼一聲,又跳出一隻老虎來。」

5. 近似圓形狀之裂口,即窟窿。如:「坑洞」、「衣服破了一個洞。」

6. 通「恫」。恐懼。《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殺隱幽友,大臣洞疑。」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雜志.洞疑》:「引之曰:洞,讀為恫,恐懼也。」

7. 口語裡,數目字「零」讀作「洞」。

㈡ㄊㄨㄥˊ

1. 「澒洞」:迷濛無間,瀰漫無際貌。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宋.蘇軾〈廬山二勝.棲賢三峽橋〉詩:「空濛烟靄間,澒洞金石奏。」

2. 「洪洞縣」:縣名。位於山西省臨汾縣北,瀕汾水東岸。滲水、澗水流於南境,同蒲鐵路經此,地肥民富,縣內產無煙煤。

注音: ㈠ㄉㄨㄥˋ ㈡ㄊㄨ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洞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