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諫」是以言正人之意,「五諫」為五種勸諫君王的方式。語見〔白虎通義.諫諍篇〕:「人懷五常,故知諫有五:一曰諷、二曰順、三曰窺、四曰指、五曰伯。」其義如下:
1.諷諫:「諷諫者智也。知患禍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焉,此智性也。」凡能夠深入了解事情之真相,洞燭先機,看出災禍之徵兆,在災異未形成之前,勸諫君王。不用正言,而以委婉之言,託其意而勸諫者,就是「智者」的表現。2.順諫:「順諫者仁也。出辭遜順,不逆君心,此仁之性也。」凡臣子勸諫君王,言辭謙順,不強人所難,就是「仁者」的表現。〔公羊傳.昭公二十四年〕戎來侵曹,曹君欲親伐,而曹大夫名羈三諫不從而去,即是順諫之例子。3.窺諫:「窺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則復前,以禮進退,此禮之性也。」窺為視之意,窺諫即察言觀色而諫,當君王不悅時則停止;當君王高興時再勸諫。其進退有節,合於禮制,故為禮之性。4.指諫:「指諫者信也。指者,質也,質相其事而諫,此信之性也。」指諫即直指其事而陳,毫無潛隱,使君王明察。如〔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昭公將殺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潛于公室久矣,吾欲殺之何用?」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下,大夫僭于諸侯久矣。」像子家駒無所私隱,直陳其事,就是指諫。5.伯諫:「伯諫者義也。惻隱發於中,直言國之害,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此義之性也。」伯諫係基於惻隱之心,不忍見君王之過,危及邦國蒼生,故不顧自身之安危而向君王冒死進諫。如〔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君將襲鄭,老臣百里子及蹇叔子向秦君進諫曰:「千里而襲人,未有不亡者。」秦君執意而行,結果大敗。此例即為伯諫。〔孔子家語〕載孔子曰:「諫有五,吾從諷之諫。」可知五諫之中,孔子最欣賞諷諫。蓋因君父有缺失,為臣確有難言之苦,若能託詩賦,見之於辭或假託他事,以陳其意,使君王有所悟而遷於善,堪稱諫者的最高智慧表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