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ū |
解釋:
[形] 1.眾多、各個。如:「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 2.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 [代、介] 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如:「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 [代、助] 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介] 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代] 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 [名] 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眾多、各個。《說文解字.言部》:「諸,辯也。」清.段玉裁.注:「辯當作辨,判也。……凡舉其ㄧ則其餘謂之諸以別之,因之訓諸為衆(眾)。」《唐律.卷二五.詐偽.偽造皇帝寶》:「諸偽造皇帝八寶者斬。」《新唐書.卷一三七.列傳.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 2. 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 3. 「之於」二字之合音。如:「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宋書.卷五.文帝本紀》:「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牓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 4. 「之乎」二字之合音。《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5. 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 6. 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
|
注音: | ㄓㄨ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諸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