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刺激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cì j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ì jī
解釋:
  1. 能引起有機體反應或使其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存於外界的物理刺激,也有由有機體自行產生的生理刺激。
    【例】眼睛因接受光線的刺激而產生視覺。
  2. 促進、推動事物,使其產生變化。
    【例】政府推動公共建設,有助於刺激國內產業的發展。
  3. 挫折、打擊。
    【例】兒子意外喪生,使他受到嚴重的刺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ì jī
解釋:
1.令意識狀態變化,或神經興奮的原因。此種原因,有存於外界的,稱為「物理的刺激」;有不存於外界而由有機體自生的,稱為「生理的刺激」。
2.使人意識狀態變化或神經亢奮。如:「你別再刺激她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imulus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刺激的英文stimulus源於拉丁字,意思是「煽動」、「激起」。在生理學及心理學上,刺激是指任何作用於有機體並且能引起其反應的因素,也稱為「刺激物」。這些因素可能是來自外界的人、事、物、符號,也可能是來自個體的內在變化(如內分泌、疾病等)。刺激能否引起個體反應,取決於幾個變項:(1)刺激的強度:刺激必須要達到某種強度,才能引起反應,稱為絕對閾(absolute threshold);(2)刺激的性質:愈是符合個體需求的刺激,愈能引起其反應;(3)有機體本身的進化程度:隨著不斷的進化,個體感受刺激的能力也隨之變化,例如眼睛能接受光刺激,卻不能接受聲音刺激。在心理學的實驗中,刺激(通常稱刺激變項)是指對有機體施加作用和影響的事物或情境,通常是由實驗者操作的自變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名、動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刺激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ì-kik
又音: tshì-kh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使人生理或心理上產生強烈或特殊感覺的作用。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刺激 相關臺灣客語 刺激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