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文電腦系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曉理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文電腦系統是指利用電腦來處理中文資料,亦即使用者能利用電腦針對中文資訊做資料輸入、輸出、運算及交換等事項。但由於我國文字的特殊性質,造成了中文系統的複雜與紛歧。大體而言中文電腦系統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是民國69年(1980)以前,中文只能由鍵盤輸入、螢幕顯示及列印,但速度緩慢,第2階段為70至71年,此時定義了介面及通信協定,並朝內碼通用性而努力;第3階段為72年至73年,隨著各種內碼的公佈及硬體價格下降,使此階段致力於中文電腦間連線及開發中文軟體;第4階段為74年以後,中文電腦已逐漸趕上英文,並發展工作站、桌上型系統等產品。中文系統可分為幾方面討論:
  (一)輸入系統:
  早期許多輸入方式如大鍵盤、中文打字機型、首尾輸入法皆因須長期訓練不易學習而遭放棄,目前較為大眾所接受的有下列幾種:
1.注音符號法:最易學、最自然的方式,缺點在於同音字太多,輸入速度較慢。2.倉頡法:利用中文之特性,依其偏旁編碼,本法需2至3小時訓練,熟悉後即可操作。3.電信碼:利用四位數代替中文字,屬於專業之輸入法,須將所有中文代號記住,此輸入法與倉額法相同均為唯一編碼,若熟記則速度就快。4.簡捷法:因完全依字型偏旁的輸入法需加以訓練,此法為一改良法,採字型與注音合用方式,加速中文字檢索能力,較倉韻法易學。(二)輸出系統:電腦中儲存中文字形係以點矩陣式儲存,因受制於軟硬體,目前大都採16x16、24x24兩種字形;儲存方式主要有2種,第1種即磁碟片存放,第2種是將所有中文字形都燒到唯讀記憶體(ROM)上,所提供之字多以BIG-5為主,中文碟為3種磁片,一為系統程式,16x16常用中文字型檔與公用程式,另2種均為列印用的24x24中文字型。
(三)內碼:中文系統不論輸入或輸出方式為何,任何一個中文字的字形在電腦內部都有一唯一編號,以標明字別,此編號稱為內碼(Internal Code)。為便於這些內碼能彼此互通轉換,民國72年10月行政院公布2種內碼交換碼:
1.中文資訊交換碼(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簡稱CCCII)又稱為全漢字系統。2.中文標準資訊交換碼(Chi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簡稱CISCII)又稱為通用漢字標準交換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文電腦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