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竦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ǒng
解釋:
  1. 恭敬、肅敬。
    【例】竦神、竦意、竦心
  2. 直立、矗立。
    【例】對竦、竦峙
  3. 驚懼。
    【例】竦懼
  4. 振動。
    【例】竦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ǒng
解釋:
[動]
1.恭敬、肅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唐.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
2.拉長脖子,舉起腳跟而立。《漢書.卷三三.韓王信傳》:「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
3.直立、矗立。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4.持、握。《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5.驚懼。通「愯」。《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6.振奮、震動。《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文選.張協.七命》:「舉戈林竦,揮鋒電滅。」
[副]
恭敬的樣子。如:「竦然起敬」。明.高啟〈南宮生傳〉:「其人竦聽,居樽下拜。」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恭敬、肅敬。《說文解字.立部》:「竦,敬也。」《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唐.顏師古.注:「竦,敬也。」宋.歐陽脩〈送焦千之秀才〉詩:「況從人主賢,高行可傾竦。」

2. 引頸舉踵而立。《漢書.卷三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韓王信》:「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唐.李賢.注:「企立也。」

3. 直立、聳立。漢.張衡〈西京賦〉:「通天訬以竦峙,逕百常而莖擢。」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4. 振奮、震動。《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晉.張協〈七命〉:「舉戈林竦,揮鋒電滅。」

5. 持、握。《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仕子剽華纓,遊客竦輕轡。」

6. 驚懼。通「愯」。《爾雅.釋詁》:「竦,懼也。」《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注音: ㄙㄨ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