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ㄕㄢㄕㄢㄒㄧㄥˊㄖㄨㄥˊㄗㄡˇㄌㄨˋㄏㄨㄢˇㄇㄢˋㄘㄨㄥㄖㄨㄥˊ˙ㄉㄜ姿ㄊㄞˋㄖㄨˊ:「ㄕㄢㄕㄢㄌㄞˊㄔ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n
解釋:
  1. →姍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n
解釋:
[動]
誹謗、詆毀。《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傳》:「顯恐天下學士姍己。」宋.陸游〈容齋燕集詩序〉:「遇怒罵姍侮,如風葉之過吾前。」
[形]
參見「姍姍」條。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ㄢ

1. 誹謗、詆毀。《說文解字.女部》:「姍,誹也。」《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顯恐天下學士姍己。」宋.陸游〈容齋燕集詩序〉:「遇怒罵姍侮,如風葉之過吾前。」

2. 譏笑、嘲諷。《正字通.女部》:「姍,笑侮也。」《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盪滅古法。」《聊齋志異.卷一○.瑞雲》:「聞者共姍笑之,而生情益篤。」

3. 好。《集韻.平聲.寒韻》:「姍,好也。」

4. 「姍姍」:

⑴ 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之姿。《集韻.平聲.先韻》:「姍,姍姍,行皃(貌)。」《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武帝李夫人既死,使方士召其魂,恍若有見。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

⑵ 形容氣度高雅,飄逸灑脫。《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那老者生得童顏鶴髮,仙骨姍姍。」《花月痕》第七回:「丹暈、曼雲自是好腳色;掌珠、秋香秀骨姍姍,也過得去。」

5. 「媻姍」:

⑴ 參差縱橫貌。宋.黃庭堅〈滿庭芳.脩水濃清〉詞:「微雨過,媻姍藻荇,瑣碎浮萍。」亦作「媻珊」。

⑵ 膝行匍匐貌。《字彙.女部》:「姍,媻姍,行貌。」《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於是乃群相與獠於蕙圃,媻姍勃窣,上金隄,揜翡翠,射鵕鸃,微矰出,孅繳施,弋白鵠,連鴐鵞,雙鶬下,玄鶴加。」

㈡ㄒㄧㄢ,ㄕㄢ之又音。

注音: ㈠ㄕㄢ ㈡ㄒ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姍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