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隱記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licit memory
作者: 黃金蘭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內隱記憶指的是一種對於經驗與訊息的無意識記憶(unconscious memory)。相對於陳述性記憶(或稱外顯記憶),在認知心理學家Squire所提的分類架構中,內隱記憶也被稱為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底下還可細分成程序性(procedural),促發(priming),單純古典條件化(simple classical conditioning)以及非連結學習(nonassociative learning)。不論是哪一個子類,它們都共有無意識與非意圖性(nonintentional)的特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名醫生在和失憶症患者握手時,手中藏的細針刺痛了患者。之後,雖然患者完全不記得這個經驗,但卻拒絕再與那名醫生握手。顯然這個經驗仍在患者的記憶中,只是無法提取到意識的層面,這個「內隱記憶」仍然表現在對患者的行為影響上。   不只是在失憶症患者身上觀察到內隱記憶的影響,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般正常人的內隱記憶。究竟如何測量內隱記憶?既然是無意識的記憶,在測量方法就需要用間接的方式才能測量到內隱記憶的效果。常用的間接測量方式包括詞幹完成以及字詞聯想測驗等。這些方法大致上都是先給參與者對一系列的字詞(如導師)進行某些判斷之後,在詞幹完成法則使用呈現一系列的單字(如導_),請參與者寫下第一個想到以該字為詞首的詞;在字詞聯想測驗則出現一些詞(如班級),請參與者寫下第一個聯想到的詞。上述方法都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完全沒有要求參與者進行回憶或再認,參與者沒有回想的意圖,而只是以心中第一個想到的詞作為反應。一般研究結果發現相對於先前沒有出現過的字詞情況,參與者會比較傾向以先前出現過的詞作為反應,顯現出內隱記憶的效果。   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在字面定義上似有明顯的區辨。在行為指標上也可觀察到兩者的差異,例如,深層或精緻化處理可以提升外顯記憶,相對而言,內隱記憶就比較不受深層或精緻化處理的影響。在一些腦造影研究也發現兩類記憶運作所涉及的腦區不同。然而,外顯與內隱記憶的測量與其內在機制,在記憶研究與理論上仍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有研究者認為它們代表了記憶的不同系統,有些研究者則主張兩者只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迄今,外顯與內隱記憶的內在機制仍是一個研究的重要議題。   許多程序性的知識,例如游泳,騎腳踏車,都是與內隱記憶相關連的。我們知道如何「做」卻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如何做到,更遑論詳細敘說出來。有研究者主張,我們所謂的「直覺」或「第六感」的內在機制就是內隱記憶;它甚至可以解釋強烈「似曾相識」的記憶幻覺(dé•jà vu)。內隱記憶雖然不浮現於意識層面,但它反而無處不在地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隱記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