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源學 - 教育百科
字 | |
源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tymology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字源學可說是文字歷史,主要在研究字的起源、歷史及其意義以及演化同時研究字形和意義,以至讀音、語法和文法。 我國的字源學稱文字學,根據文字的字形字義,依發展的出現有所謂之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推究這些文字的出現,是在用符號記事以後,創造出代表語言的文字,最初可能只是物名,即是代表物的文字;如象形字的山、川、日、月等。然後出現了不指物的,而指示實際的,如上、下之類。再後又出現了表示抽象意義的字,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之類。其後語言所表達的事項日益繁雜,只得把形狀與聲音拼合成為一個字,如江、河之類。待到所要的字更多,便把已有的字轉變成另一字或借來做另一字之用。時間長久,又陸續出現新字,已超出六書之外了。 希臘早期的字源學在探討字的真實和主要意義,相信文字和事物間必然的關聯,含有事物與觀念內在的性質。現代科學文法的字源學企圖發現字的形式和價值,比較失去的原音,追溯來自異域的文字。但字源學卻不能用來決定流行語文的形式和應用,早期字的意義可能已與目前不同;從字源學的研究,可以知道文字的演變及價值。歐洲各國文字多源於希臘文或拉丁文,一種字源學的探討有助於了解文字的源流。 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在說明「教育」(education)這一概念時,為了凸顯「教育」與「訓練」(training)之不同,特別點出education在邏輯上與知識及個人對教育活動意義之察覺有關。但在指出這一點時,皮德思也強調,由於此字在演變的過程中曾有訓練的意義,故在今天英語世界中,有時也被當做有訓練的意思,如「斯巴達教育」(Spartan Education)。 由於語言的產生背景及其被賦予的意義與人類社會文化有邏輯的關係,故透過語源學的研究,研究者所能了解的不單是語詞的源起及其意義的變化,更是對語詞所在的社會及文化脈絡的進一步認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字源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