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遲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ˋ
部 + 12 畫 = 16 [一]zhì[二]chí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比規定的時間延後。如:「遲到」、「延遲」、「遲誤」、「事不宜遲」。
  2. 緩慢、不靈活。如:「遲緩」、「遲鈍」。
  3. 猶豫。如:「遲疑不決」。
  4. 凌遲:古代酷刑之一,先斷四肢,再割喉處死,目的在於使受刑人極為痛苦地慢慢死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遲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í
解釋:
  1. 緩、慢。
    【例】遲緩、事不宜遲
  2. 晚、不早。
    【例】遲到、遲歸、姍姍來遲
  3.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等待、期望。
    【例】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
  2. 一直到、等到。
    【例】遲帝還,趙王死。(《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上.高祖呂皇后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í
解釋:
[形]
1.緩、慢。如:「事不宜遲」、「說時遲,那時快。」
2.不靈活、不敏捷。如:「遲鈍」。《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副]
晚、不早。如:「姍姍來遲」、「遲到」。
[動]
猶豫、延緩。如:「遲疑不決」。唐.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名]
姓。如古時有遲任。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動]
1.等待、期望。《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2.一直到、等到。《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高祖呂皇后傳》:「遲帝還,趙王死。」《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郃傳》:「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