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無 - 教育百科
三 | |
無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無即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是禮樂之原理,另有五至則是禮樂之實事(參見「五至」),君子欲為民父母,須達五至,實行三無。〔禮記.孔子閒居〕記載:「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孫希旦〔禮記集解〕云:「無聲之樂,謂心之和而無待於聲也。無體之禮,謂心之敬而無待於事也。無服之喪,謂心之至誠惻怛而無待於服也。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則為志,發焉則為詩,行焉則為禮,為樂,為哀,而無所不至。蓋五至者禮樂之實,而三無者禮樂之原也。」即是說三無本乎心,充之則為五至。本乎心是根本,重於表現,然而卻是實行的動力。王夫之〔禮記章句〕評云:「三無係君子中和惻怛之德,同遍流行,無所間斷,其以酬醡群有於日用之間,無非此也。」 〔孔子閒居〕下文又記載孔子答覆子夏「敢問何詩近之」說:「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他,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文中含義,參酌王夫之意旨說明。其一:如〔詩.周頌.昊天有成命〕之句,說成王夙夜積德,以承受天命,務行寬大之政,以周悉百姓,則德意洽浹,不必弦歌鐘鼓而始為樂。其二:如〔詩.邶風.柏舟〕之句,言仁人之威儀無不閑習,而不可選擇,即君子莊敬日強,無時而懈,不待賓祭之接有體制之可脩,而始成禮。其三:如〔詩.邶風.谷風〕之句,說人民於己非親屬,然聞其喪則匍匐而往救,因君子心存惻怛,遇死則哀,雖在五服之外,不必服喪才算為喪。總上涵義,詩以道性情,表現出先王之治理,可徵知其德之實。三無之說與孟子言先天內具之本心善性相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