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仁者人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仁者人也是說仁便是人所以為人之道或理。〔中庸〕第二十章說:「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意即若要有良好的政治,須要有適當的人才,而若要得到仁人,須在位者先修身,人君能反求諸己而修身,便可得著賢才,而修身之道,在於以仁為準則。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或理。如孝父母、悌兄長,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表現的。此仁即在人身上,而得宜,即是義,即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及〔中庸〕十三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之意。〔孟子〕亦有「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人用能體現本身本真的仁德,便是道。
  仁道即在人身上,循之而發用,便可以表現出種種德行,但以表現為對親者的親愛,為最重要。而義便是合理,以表現為對賢人的尊重,為最重要。對親人的親愛,因親疏之別而有差等;對賢人的尊敬,亦有等級之別,便是禮所以產生的原因。義與禮的表現,據〔中庸〕此段文之語意,是以仁作根源而發出來的,即義與禮,乃至種種道德行為,都以仁作根據,都是由人所本具的仁心仁道表現的,是人所特有的,應是「仁者人也」一詞的涵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仁者人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