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性麻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ǎo xìng má bì |
解釋:
病名。由於分娩時頭部的損傷、出血、血栓、續發性腦炎,導致引起患兒異常運動、智障等症狀的疾病。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腦性麻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erebral Palsy |
作者: | 王文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腦性麻痺」是目前在肢體殘障個案中最常見的現象。典型的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腦部受到傷害造成;胎兒發育期間或出生後遭到創傷,也可能是腦性麻痺的原因。 腦性麻痺是屬動作的障礙。由於肌肉動作協調障礙,造成無法維持正常的姿勢與平衡,而展現異於常人的動作或技能。 因腦性麻痺造成個人的肢體障礙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僅在動作協調上出現小問題,有些人走路顯得極為困難,有些人甚至需仰賴輪椅代步。 腦性麻痺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如下的分類: 單肢麻痺(monoplegia):一肢麻痺。 兩下肢麻痺(paraplegia):兩下肢同時麻痺。 半側麻痺(hemiplegia):同側的兩肢麻痺。 雙腳或雙手麻痺(diplegia):在雙腳有較大障礙的四肢麻痺。 四肢麻痺(quadriplegia):四肢幾乎障礙相等的麻痺。 另依運動性質而作的分類,腦性麻痺可分成如下四種: 痙直型(spasticity):由於肌肉緊縮,無法正常收縮,使患者無法正常控制自己的動作,造成動作遲緩與不自主的痙攣。 指痙型(athetosis):由於不規則的肌肉緊縮,以致患者的腕部或手指常有無法控制或導致不規則的動作型態。此類患者常表現多餘的或無目的的動作。當患者在壓力之下,連枷肢(flailing limbs)甚至難以控制大體的運動,而且異常運動的嚴重性增加,產生情緒激動的現象,或可能增加有目的運動的企圖。 共濟失調型(ataxia):由於缺乏協調,使得患者在控制平衡與運動方面,顯得倍感吃力。常難以維持直立姿勢和控制平衡反應。 混合型(mixed):患者之運動特性具有上述各類型部分或全部的組合型態。 腦性麻痺患者常伴隨著許多次級的障礙,如聽障、語障、口語與齒音障礙、行為與社會與情緒問題,學障則是頗為常見的現象。因此,腦性麻痺者可能即是一個多重障礙者。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